七一社區        注冊

第四章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

季明

2014年02月13日13:29   

四、“和諧”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特征

“和諧”是對立事物之間在一定條件下,具體、動態、相對、辯証的統一,是不同事物之間相輔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補、共同發展的關系。追求社會和生態和諧是共產黨人不懈的價值追求。馬克思、恩格斯就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過尖銳、深刻的批判。在他們看來,雖然資本主義文明超過了以往一切社會,但是由於資本主義制度包含著不可克服的內在矛盾,必然造成周期性的經濟危機,進而產生各種問題和弊端。這說明資本主義社會決不是一個和諧社會。馬克思、恩格斯強調,隻有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用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才能真正實現社會和諧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馬克思、恩格斯強調:“社會生產內部的無政府狀態將為有計劃的自覺的組織所代替。個體生存斗爭停止了。於是,人在一定意義上才最終地脫離了動物界,從動物的生存條件進入真正人的生存條件。人們周圍的、至今統治著人們的生活條件,現在受人們的支配和控制,人們第一次成為自然界的自覺的和真正的主人,因為他們已經成為自身的社會結合的主人了。”除了對社會的和諧問題進行關注以外,馬克思、恩格斯還對資本主義造成的生態失衡問題提出了嚴肅警告:“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卻發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新階段,我們高度重視社會和生態的和諧建設,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社會建設全面展開,各級各類教育迅速發展,農村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現,就業規模日益擴大。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和基本醫療服務不斷健全,人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社會管理逐步完善,社會大局穩定,人民安居樂業。但是,也存在不少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主要是: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很不平衡,人口資源環境壓力加大﹔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醫療、住房、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等方面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比較突出﹔體制機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還不健全﹔一些社會成員誠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領導干部的素質、能力和作風與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還不適應﹔一些領域的腐敗現象仍然比較嚴重﹔敵對勢力的滲透破壞活動危及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當前我國已進入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這種空前的社會變革,給我們的發展進步既帶來了巨大活力,又帶來這樣那樣的矛盾和問題。在價值多元化、利益多元化和矛盾多發期的今天,全面構建和諧的價值理念和價值體系被推向更加突出的位置。我們要積極發揮和諧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引領廣大人民群眾牢固樹立正確的和諧價值觀,繼而為解決利益糾紛和矛盾沖突奠定良好的價值觀基礎。因此,為進一步提高社會建設的水平,提升社會和諧程度,我們更加強化對和諧價值理念的倡導與引導,努力使和諧的價值理念成為全社會的主流價值取向,努力引導人們用和諧的思維認識事物,用和諧的態度對待問題,用和諧的方式處理矛盾,使崇尚和諧、維護和諧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追求。

把和諧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們就要堅持更加注重社會公平和正義。社會公平主要包括機會公平、規則公平、過程公平、結果公平和社會結構公平等內容。一個和諧的社會,首先必定是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隻有社會公平,各方面的社會關系才能融洽協調,人們的心情才會舒暢,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整個社會才能和諧穩定。通過維護社會公平,可以對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予以切實的保証,使每個社會成員均享有平等的發展機會﹔增進社會合理流動,實現公平有序競爭﹔保護各階層的合理差異,正確協調各種利益關系,保証弱勢群體基本權利的平等實現﹔整合社會管理資源,建立和完善社會機制,形成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的合力,維護社會穩定。

把和諧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們就要糾正“征服自然”的觀點,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發展思路。人類要生存、發展,必然要同自然界進行一定量的物質和能量交流,不可避免地要對自然進行改造。只是這種交流和改造的底線是不能降低自然界的整體生態水平,不能削弱自然的持續供給能力。否則,隻知索取,不知補償,就會使可持續發展的鏈條斷裂。要嚴格遵循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促進可持續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就要高度重視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增強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把和諧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們就要糾正單純強調經濟增長的發展思路,樹立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的思路。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一直是我國古代先哲們追求的目標,我國古代儒家所描繪的“大同之世”和“小康之世”便是其藍圖。按《禮記》的描述,所謂大同社會就是“天下為公”,“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理想社會。很明顯,大同社會就是一個人人幸福、社會全面發展的社會。但是,在工業化進程中,世界各國普遍在對社會全面發展的理解上出現了偏差,普遍將社會發展僅僅看作是一種經濟現象,其戰略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的增加,將其增長率視為社會發展水平的尺度。誠然,經濟增長是社會發展的基礎,但增長並不一定就帶來發展。我們必須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樹立全面發展的新思路,下大力氣轉變增長方式。從單純的經濟增長轉變到以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為宗旨,實現社會經濟、政治、文化與各子系統的相互促動與人類生活方式、心理層面與價值系統的重構﹔從以客體發展為中心轉變到以主體發展為中心,強調實現以人為中心的發展﹔從被動依附發展轉變到自主內源性發展,注重發展的整體性、協調性和自主性。

把和諧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們就要轉變資源開發觀念,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形成以開發人自身資源為主的發展思路。以人為本強調人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主體作用。當今時代,具有創新能力的人在綜合國力競爭中越來越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在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時代,推動經濟發展的往往是物的因素,人們關注更多的自然是物質資本。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人力資本在經濟發展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發展手段從“以物為本”到“以人為本”也就成了進一步發展的必然要求。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經驗與教訓向我們表明:優先開發人力資源是實現經濟起飛的成功舉措。“二戰”后,整個國民經濟體系已經處於崩潰邊緣的西德和日本,憑借保留下來的高素質人才所形成的雄厚人力資本,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的奇跡。戰后美國經濟能夠一直保持世界領先地位,與其重視教育、大力開發人力資源是密不可分的。20世紀末,亞洲“四小龍”實現經濟騰飛的根本原因也在於重視對人力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利用。在知識經濟和世界科技文化高度發展的今天,開發人力資源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越來越高於開發自然資源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因此,要在努力開發自然資源的同時,更要花力氣開發人力資源,在努力尋求物質資本的同時,更要下功夫培育和使用人力資本。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理論書庫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