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第四章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

季明

2014年02月13日13:29   

三、“文明”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集中體現

“文明”一詞源於拉丁文,它是指羅馬的公民身份,含有比當時外國人或野蠻族的原始生活狀態優越的意思,可見文明一詞最初指代與野蠻相悖的意思。在隨后幾千年的時間裡,文明一詞的含義幾經演化、數度擴展,相關的定義林林總總、不一而足。盡管對文明一詞的理解千差萬別,我們還是可以把這些理解或者定義歸結為廣義、狹義兩個層次。廣義上的文明,是人類改造世界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人類文化發展的積極成果和進步狀態。狹義上的文明主要是指精神文明,特指與精神上的愚昧、思想上的保守和文化上的落后相對應的精神上的進化、思想上的進步以及文化上的先進。

文明是社會進步和社會發展的標志,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社會主體對文明的追求,既可以促進個人道德的不斷完善,也可以達到維護公眾利益和公共秩序的目的。文明是人類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所逐步形成的思想觀念以及不斷進化的人類本性的具體體現,對引導社會主體的價值導向起到顯著的作用。概括地說,文明是科學的豐碑,整個社會發展史就是一部人類文明逐漸形成和不斷發展的歷史。

文明是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不變的價值訴求。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我們不但要把一個政治上受壓迫、經濟上受剝削的中國,變為一個政治上自由和經濟上繁榮的中國,而且要把一個被舊文化統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國,變為一個被新文化統治因而文明先進的中國。一句話,我們要建立一個新中國。建立中華民族的新文化,這就是我們在文化領域中的目的。”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中強調:“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

把文明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社會的發展進步和人民整體素質的提高中,無不彰顯著重要作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保証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維護國家團結統一的精神支撐。長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鋒精神、“九八”抗洪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抗“非典”精神和抗震救災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一脈相承,繼續發揮著凝聚黨心、民心和國心的強大功能。時代精神是超越了個人的共同的集體意識,體現著一個時代的人們的視野,表現了人們對問題的關心和他們的價值取向和精神狀態,代表時代發展的潮流、標志時代脈動的精神文明,對社會生產的發展產生積極影響。在今天,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與時俱進、開拓進取、求真務實、奮勇爭先的時代精神是推動時代發展進步的強大精神動力,是中國人民需要不斷吸取的力量源泉。

把文明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然要求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領域,使之成為全體人民普遍理解、接受並自覺遵守奉行的核心價值理念,成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把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內容貫徹落實到方針政策的制定、制度措施的設計和社會管理之中,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在各項制度措施中得到充分體現﹔把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深刻內涵和精神實質融入精神文化產品的創作生產中去,創作更多、更好堅持“三貼近”原則、體現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要求的精神文化產品,發揮其春風化雨、潛移默化的引導作用。

把文明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然要求自覺遵循文明建設發展規律。應堅持重在建設、持之以恆,形成長效機制。既要積極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吸取有益成分,從世界各民族優秀文化中借鑒有益經驗,更要立足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從人民群眾豐富多彩的生產生活中汲取新鮮養分,使文明建設與時代進步同行、與實踐發展同步。堅持尊重文明發展規律與尊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並重,堅持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與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相協調。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理論書庫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