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第一章 價值

季明

2014年02月13日10:45   

二、價值的形成

主體及其需要是價值關系形成的根據。價值是相對於主體而言的,隻有人才是價值主體,是價值的創造者、實現者和享有者。在人類出現之前,在人的現實活動之外,世界不過是按照自然規律運行的自在之物,本身並無美丑、好壞、有用無用之分。隻因為有人和人的活動,才形成了事物與人之間的價值關系,才有了自然界原本不具有的價值現象。所謂環境危機實際上是對人的危機,環境友好是對人的友好。益虫害虫、水利水災,莫不如此。世界萬事萬物的價值及其等級次序都是由作為主體的人按照自己需要的尺度排列的。

客體及其屬性是價值關系形成的又一根據。價值總是一定的客體對主體的價值。沒有客體,就無所謂主客體關系,也就沒有價值關系。客體的屬性和功能影響著客體能否對主體有意義以及意義之大小。正是由於客體具有滿足人的某種需要的屬性和功能,它才具有對人的積極意義,成為對人的生存和發展有益的東西。馬克思說:“一物之所以是使用價值,因而對人來說是財富的要素,正是由於它本身的屬性。如果去掉使葡萄成為葡萄的那些屬性,那末它作為葡萄對人的使用價值就消失了。”

實踐是價值關系形成的基礎。主體及其需要是在實踐中形成和發展的。人是實踐的存在物,實踐使人成為現實的主體。人的需要不是純粹的動物性的需要,而是“從社會生產和交換中產生的需要”,是實踐的產物。隨著實踐水平的提高,滿足需要手段的豐富,人的需要也不斷發展和豐富,“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客體及其屬性也是在實踐中被發現、規定和改造的。客體是進入人的活動范圍的對象。人在需要的推動下從事實踐活動,把自身之外的存在變成自己活動的對象,變成自己的客體。事物能否成為現實客體,不僅依賴於客體自身的屬性,還取決於主體的實踐能力和實踐水平。“對象如何對他來說成為他的對象,這取決於對象的性質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本質力量的性質……因為我的對象隻能是我的一種本質力量的確証。”

主體和客體的價值關系是在實踐中實現的。沒有實踐,就沒有主體和客體,就沒有主體和客體之間的價值關系。正是通過實踐活動,一方面,客體按照主體的需要和要求發生結構和形式上的變化﹔另一方面,客體從客觀對象的存在形式轉化為主體生命結構的因素或主體本質力量的因素,變成主體的一部分。實踐在改變客體存在形式的同時,實現了主體的預期目的,滿足了主體的需要,使主客體的價值關系由潛在成為現實。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理論書庫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