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洪銀興:關鍵是厘清市場與政府作用的邊界

——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后政府作用的轉型

2014年02月12日08:59   來源:紅旗文稿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重大突破。這一重大決策,涉及政府和市場關系的重大調整,不僅需要政府通過自身的改革使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還要求政府在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新格局中更好發揮應有的作用。

一、市場由基礎性作用到決定性作用的轉變

研究我國改革開放的軌跡可以發現,每一次重大改革都是市場經濟理論取得重大突破以后產生的,改革的方向都是調整和優化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我國從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的突破性理論,經過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直到2013年的十八大的不斷發展,一直是指導我國經濟體制市場化改革的思想理論基礎。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表明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又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對市場作用的新定位將成為我國在經濟體制改革中處理政府作用和市場作用的新指南。

1.市場的基礎性作用和決定性作用有什麼區別?

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的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明確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重大突破,預示著我國的經濟體制將迎來新的重大改革。這裡的關鍵是明確“基礎性”作用和“決定性”作用的內涵區別。

首先,在原來的市場的“基礎性調節作用”定義中,實際上存在兩個層次的調節,即國家調節市場,市場調節資源配置,市場在這裡起基礎性調節作用﹔而現在提的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意味著不再存在兩個層次的調節,市場不再是在政府調節下發揮調節作用,而是自主地起決定性作用。

其次,原來的基礎性作用定義是通過國家調控市場來實現宏觀經濟和政府目標,市場起不到決定性作用﹔而在市場起決定性作用時,政府所調控的不是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的市場機制,而是調控影響宏觀經濟穩定的價格總水平、就業總水平和利率總水平,等等,政府是在沒有干預市場調節資源配置的前提下,對其產生的宏觀結果進行調控。

第三,在基礎性作用定義中,政府需要預先調控市場,並時時調控市場﹔而在市場起決定性作用時,宏觀調控是在反映宏觀經濟的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超過上限或下限時才進行,這就給市場作用在宏觀經濟領域留下了很大的空間。

2. 為什麼由基礎性上升到決定性?

國家宏觀調控市場的本意,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要求市場調節資源配置能夠貫徹社會主義的公平目標﹔二是貫徹宏觀經濟總量平衡的目標。而實際效果呢?一方面市場難以貫徹公平目標,另一方面宏觀經濟依然屢屢失控。再加上國家調控市場具有明顯的主觀性和有限理性缺陷,反而使市場調節資源配置受到各種干擾而達不到效率目標。面對這種政府失靈,與其達不到宏觀調控市場目標,不如放開市場作用。

明確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實際上是回歸到了市場經濟的本義。經濟學不僅研究效率目標,更為重要的是研究實現效率目標的機制。無論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還是西方經濟學,共同的結論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隻有市場機制才能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馬克思對此的說明是:社會勞動時間在各個部門的有效分配的標准是每個部門耗費的勞動時間總量是社會必要勞動。其實現依賴於價值規律的充分作用,市場機制是價值規律的作用機制。“競爭,同供求比例的變動相適應的市場價格的波動,總是力圖把耗費在每一種商品上的勞動的總量歸結到這個標准上來”。(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第214頁,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西方經濟學對此的說明是福利經濟學的定律,即每一個競爭性經濟都具有帕累托效率,每一種具有帕累托效率的資源配置都可以通過市場機制實現。市場按效率原則競爭性地配置資源,能促使資源流向效率高的地區、部門和企業。我國經濟已經過了依靠資源投入階段,資源和環境供給不可持續問題已經非常突出,確確實實到了向效率要資源的階段。因此,將資源配置的重任交給市場就顯得更為迫切。

3. 什麼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靠整個市場機制的有效運行來調節的。其基本含義是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配置資源,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現實表現是市場決定生產什麼、怎樣生產、為誰生產。前提是消費者主權、機會均等、自由競爭、自由企業經營、資源自由流動。顯然,轉向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體制和機制會牽動一系列的改革。

所謂市場決定生產什麼,是指生產什麼東西取決於消費者的貨幣選票。市場要起到決定作用,不僅要求生產者企業自主經營和決策,還要求消費者主權,消費者自由選擇。生產者按消費者需求,按市場需要決定生產什麼,才能真正提供社會所需要的產品。與此相應,就要取消各種政府對企業生產什麼的審批。

所謂市場決定如何生產,是指企業自主決定自己的經營方式,自主決定自己的技術改進和技術選擇。在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中,生產者會選擇最先進的技術,最科學的經營方式,最便宜的生產方法。競爭越是充分,資源配置效率越高。與此相應的體制安排是打破各種保護和壟斷,優勝劣汰,生產者真正承擔經營風險。

所謂市場決定為誰生產,是指生產成果在要素所有者之間的分配,取決於生產要素市場上的供求關系。市場配置的資源涉及勞動、資本、技術、管理和自然資源。各種資源都有供求關系和相應的價格,相互之間既可能替代又可能補充。由此就提出資源配置效率的一個重要方面:最稀缺的資源得到最節約的使用並且能增加有效供給,最豐裕的資源得到最充分的使用。這種調節目標是由各個要素市場的供求關系所形成的要素價格所調節的。要素使用者依據由市場決定的生產要素價格對投入要素進行成本和收益的比較,以最低的成本使用生產要素,要素供給者則依據要素市場價格來調整自己的供給。與此相應的體制安排是各種要素都進入市場,各種要素的價格都在市場上形成,並能准確地反映各種生產要素的稀缺性,調節要素的供求。

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突出的是市場的自主性。這種自主性不僅表現為市場自主地決定資源配置的方向,同時也表現為市場調節信號即市場價格也是自主地在市場上形成,不受政府的不當干預。關於價格在市場上形成,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有過明確的規定:價格隻有在競爭性的市場上形成,才能形成准確反映市場供求的價格體系,才能反映價值規律的要求。當年馬克思就指出,市場上“不承認任何別的權威,隻承認競爭的權威”。(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第394頁,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因此,政府就沒有必要再直接定價。改革以來,競爭性領域價格基本上已經放開,由市場定價。現在需要進一步推進水、石油、天然氣、電力、交通、電信等壟斷性領域的價格改革。經濟學的一般理論都指出,壟斷嚴重削弱市場的活力,從而降低資源配置的效率。壟斷價格、壟斷收入以及壟斷部門的服務質量問題,本質上都是體制問題。根據政府規制理論,自然壟斷部門不是所有環節都需要政府規制,其中作為網絡型自然壟斷環節的前向和后向環節都可以作為競爭性環節,其價格應該在市場上形成。政府定價范圍就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業、公益性服務、網絡型自然壟斷環節。凡是能由市場形成價格的都交給市場,政府不進行不當干預。這樣,市場價格信號就更為准確,市場調節范圍就更為廣泛。而且,市場價格形成不只是指商品價格,還涉及各種生產要素的價格體系。按照上述市場要求作為市場調節信號的價格、利率和匯率都應該在市場上形成,反映市場對各種要素的供求關系。

顯然,為了保証資源配置的效率,政府更好發揮作用的首要方面是通過自身的改革使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朱書緣、謝磊)
相關專題
· 《紅旗文稿》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