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具茨山岩畫:中華文明可考的源頭

2014年01月22日08:52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具茨山岩畫:中華文明可考的源頭

(一)單凹穴

單獨鑿刻在獨立岩石上的圓形凹穴,大者深度可達十幾厘米,淺者2-3厘米。(圖1)

(二)雙凹穴

在一塊岩石上,有兩個圓形凹穴組成,深度一般為2-3厘米。(圖2)

(三)雙排凹穴

具茨山岩畫中,雙排凹穴有很多,凹穴的數目有明顯的規律,以雙排12個的居多,但它們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每一組雙排凹穴與旁邊一個、兩個凹穴結合,又構成了各不相同的圖形。(圖3)

(四)梅花狀環凹穴

梅花狀凹穴在具茨山東端的一個名為旋落嶺的山上,分布最為集中。在這個山脊上約200平方米的范圍內,刻有近150幅梅花狀環凹穴。它們一般是以凹穴為基礎,以中間一個較大凹穴為中心,周邊5~12個凹穴共同構成梅花形狀,間或也出現有中央凹穴與周邊凹穴以溝槽相連的類型。(圖4)

(五)無規律凹穴組合

無規律凹穴組合即為圓形凹穴的不規律組合,其數量不等,組合方式不一,表現形式因岩面而異。(圖5)

(六)方形凹穴類

凹穴除圓形之外,尚有正方形和長方形兩種凹穴,一塊岩石上一般為一至兩個,大小不一。(圖6)

(七)溝槽

在具茨山岩畫中,大部分溝槽往往與凹穴組合在一起,有些畫面突出的是凹穴,而有些畫面突出的則是溝槽。如圖7是一塊平面約250×165厘米的岩石,上面是一幅凹穴與溝槽組合圖,但此畫面中溝槽的表現非常突出,望之若河流。在有些溝槽的末端,刻鑿著小型凹穴。(圖7)

(八)字符

在具茨山岩畫中,也偶見字符形岩畫。這類岩畫的周圍,也每每出現凹穴圖案。(圖8)

(九)人物

這類岩畫在具茨山上僅發現一處,畫面由3個人形、1個網格和6個凹穴圖案組成。岩石北部有兩個小人,每個小人的雙腿分立,中間有一個菱形穴,剖面呈V字形。其中一個小人的東面是三個符號,經過辨識,有些學者認為是“入柙子”三個漢字,表示女人生孩子的意思。一個為平行四邊形,深2厘米。在岩石西北部是一個男性小人。(圖9)

(十)復合型

在數量眾多的具茨山岩畫中,除了一些形狀相似、有規律的凹穴排列外,還有一些由凹穴、溝槽和方形凹穴等組合而成的復合型岩畫,在不同的觀察者眼裡,它們或似星座,或若地圖、軍事排陣圖等。(圖10)

(十一)巨石遺跡

在具茨山地區,我們還發現許多大型的不規則獨石、疊石、石圈、石棚等巨石遺跡,有些巨石遺跡上刻有凹穴岩畫。刻有岩畫的獨石往往體積龐大,或位於山頂山脊、或孤立突兀地呈現在平地上。這種巨石盡管有岩畫這樣的人為痕跡,但多數獨石(menhir)的形成,應該是自然力所致,即冰川、風蝕雨浸以及溫差崩落等自然因素所致,但也有一些人力所為的巨石遺跡,如疊石和石棚便是人為所致。疊石是巨石遺跡中的一種常見類型,最著名的是英國康維爾的伯德明濕地(Bodmin Moor)有一處被稱作“扭形奶酪”(Cheesewring)的石堆。具茨山亦發現一處明確的疊石遺跡,只是業已倒塌。疊石是由一系列大石片疊摞而成,最底部的一片巨石還位於原處,我們可以清晰看到其底部人工所為的支石,即便是在已經倒塌的大石片之間,也可見到墊在其間的支石。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支石石質與疊摞的大石片石質不同,這種支石是我們判定疊石、石棚以及獨石等巨石遺跡的基本要素之一。在新鄭、禹州、方城、泌陽、葉縣、淇縣等地也發現大量的此類刻有岩畫的巨石,鑒於此類巨石本身所具有的景觀考古學意義,所以在此我們將其專門列為一個岩畫的門類,稱之為巨石岩畫。這類巨石岩畫是一種活的文化化石,其上的凹穴岩畫體現著古代人的信仰和觀念,同時巨石本身還承載著包括現代人在內的文化認同,許多巨石前尚有現代人供香設施。(圖11)

凹穴岩畫中大多為接敲鑿法(direct percussiontechniques)制成,如大多數凹穴圖形﹔少數為金屬工具刻鑿而成,方格棋盤形圖案幾乎全部為金屬工具刻鑿而成(參見圖7)。這意味著岩畫並非一次性完成,而且其間間隔時間還很長。根據制作技法與風格、風化腐蝕程度、疊壓打破、組合與布局結構、地區分布等等,實際上中原地區具茨山岩畫可以進行分期研究。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