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如何讓思政課堂“活”起來?

2014年01月21日10:47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如何讓思政課堂“活”起來?

《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RSD立體化教學模式的構建

RSD立體化教學模式是概論課教師在長期教學實踐中摸索出來的一種教學模式。其中,R(Revolution)是指在教學內容上的“革命”。針對思政課內容相對枯燥,體例單一的弊端,概論課教師以“一元三線”為核心,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一元”是指就課程的“理論主線”而言,圍繞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條主線,歷史地再現中國共產黨艱難探索的歷程以及取得的豐碩成果。所謂“三線”,是就課程的“內容主線”而言。其操作規約是:在充分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內涵的基礎上,結合當今中國與世界的新形勢和新特點,將課程內容分解為三個相對獨立的單元——“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起點”“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成果”“當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所面臨的挑戰與創新的路徑”,這三大單元之間,即彼此銜接又彼此影響,是一個互動的有機整體。通過歷史與現實兩個維度的整合,教學內容的整合做到即源於教材又高於教材,真正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變。

S(Specialization)主要反映在教學過程的“專題化”運作上,根據《概論課》“亦舊亦新”“亦同亦異”“亦易亦難”的特點,採取專題化的教學模式,不拘泥於教材的一章一節,而是以宏觀與微觀交織,歷史與邏輯、理論與現實相結合的原則,針對現實生活中的熱點和焦點問題作專題講座。

D(Diversification)是指呈現教學方法的“多樣化”形式。結合90后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和心理特點,遵循求知與求職結合的原則,開展多種教學方法的探索,如“問卷式調研法”“時代感較強的案例教學法”“情景教育法”等。並把各種教學方法作為方法鏈分散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發揮教學手段的群集優勢,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和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RSD教學模式強調針對性、實效性、有用性,強調學生的學以致用、學用統一。首先,在課堂實踐教學環節的設計上增加很多項目,如課前十分鐘的信息發布環節,針對熱點問題的課堂辯論,“一答到底”的知識競賽,制作以“身邊的感動於道德的缺失”為主題的電子報,對校園環境和周邊環境進行相關的調研活動等,這些課堂實踐活動的實施大大增強了學生學習思政課的積極性,方式靈活多樣,實現了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有效結合,很好地讓學生動了起來。(張震環、馮凡彥、高亞春、陳麗莉、樊秋霞)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用戲劇將中國夢理想“化”為學生內在信念

隨著《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2013版的發行,作為馬克思主義成果中國化、時代化最新成果的重要標志——十八大精神正式進入教材。如何完成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成為了本課程教學需要完成的首要問題,也是如何使十八大精神從以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夢想為主旨的思想成果與實踐指南,盡快轉化為其內在信念與行為所面臨的基本問題。

教研室根據新版教材,將“十八大精神”融會貫通到不同章節,對於如何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價值體系的踐行與培育,如何加深對愛國與民族復興關系的理解,如何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等方面,都進行了必要的充實。

在實踐教學環節,首先精選有效模式,緊貼時代教材。自2005年以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材歷經六次修訂,每次修訂,都是為了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也是推進其成果大眾化的過程。為了適應這一特殊性質,多年來,我們嘗試採取多達20多種實踐教學方式,組成橫向和縱向的自助菜單,以期達到更大教學實效。

為了適應新時代要求,教研室以實現中國復興偉大夢想、堅定中國夢理想信念為導向,結合本校藝術資源,與多次獲得國內外藝術大獎的團委合作,精選戲劇展演方式,構建了多方合作實踐平台,以大一年級每個班為實踐單位,凝練十八大精神,推出“中國夢青春夢”戲劇大賽,並將其中精品,以課程章節為線索順序展開,從“我的大學”適應大學新生活,到“桑格花般的生命”對理想的贊美﹔從“愛國青年”的理性愛國,到“井警鏡”對人生觀的反省﹔從“法制進行時”強調法律觀念,到“錢包、女人與樹坑”和“父親”對於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塑造,這是本課程的基本結構,也是貫穿展演始終的主線,在體現情德法關系的“王子與公主”劇目中得到統一。所有這些戲劇作品在12月為紀念“12·9”運動進行展演。這樣,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成果,在對其中國化道路的歷史回顧與緬懷中,完成了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又一次推進。

實踐課堂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將理論轉化為內心的信念,並落實於行動中。人生觀、世界觀等的形成,是有其科學規律的,從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角度來說,就是從實踐到理論再到實踐接受檢驗的過程。而戲劇展演的方式,通過將實際生活中的事跡總結凝練,提升到藝術的高度再現。這一過程,不僅增強了學生的觀察與思考能力,擴大了學生的視野,而且有助於學生在藝術模擬的過程中,將復興中國的偉大夢想內化為內在的信念。

這樣,台上台下,劇內劇外,圍繞著怎樣理解中國夢與自己、與青春夢的關系,構建出一個育人育己多維互動的實踐平台,為學生成長為民族復興中堅力量,提供了較為扎實的人生體驗與思考空間,從而將實現民族復興偉大夢想所需要具備的社會核心價值觀,深刻地烙印在最廣泛、也最具未來成長可能的學生腦海之中,並在其成長的過程中,成為驅動他們努力實現中國夢的內在信念。 (陶琳、李淑文、張怡)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