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如何讓思政課堂“活”起來?

2014年01月21日10:47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如何讓思政課堂“活”起來?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師由“演員”轉變為“導演”

課堂教學過程應該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地探究相關學科的知識原理並以所學的知識原理為工具探索問題、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它要求學生在向老師“拿來”的過程中自己要有所“生成”。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的教學中,注重學生主體地位的作用,把時間還給學生,引導學生多角度地參與到教學的全過程。在多年的教學工作中摸索總結出一些卓有成效的方法。

問題設置法。“思起於疑”,疑問是學生思維的觸發點,沒有問題就沒有思考,沒有問題,也就沒有創造。以探索問題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精選什麼樣的材料,提出什麼樣的問題是關鍵。作為教學起點的問題,必須具有“導學”功能。例如《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第一章,我們借助問題“從《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的內容看近代中國社會發生了什麼變化”入手學習。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對教學內容不再只是被動地接受,而是開動腦筋積極思考,發表各自對問題的看法,課堂氣氛活躍,呈現出師生互動的熱烈局面。通過“問題引領”,學生在不知不覺之中投入到學習的殿堂中來。

參與式教學。對於近代現代歷史中發生的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和人物,學生其實都有一定了解。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學中,挑選出一些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介紹研究,採取讓學生課前在分組討論學習的基礎上,選派代表在課堂進行PPT交流展示(記入小組組員平時學習成績),然后,由教師做分析評論的方法,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這種方法使學生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參與到制定學習計劃,發現提出問題,查找整理資料,質疑析疑解疑的過程中來。

此外,我們還運用了諸如“指導學生以情景劇的方式還原歷史事件”,要求學生“從自己的家鄉去尋找影響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的人和事”“開展近現代歷史知識競賽”等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舉措,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劉建寧、田湘紅、崔志宏)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閱讀經典文獻是精神上的享受

如何從抽象的理論還原到生動的現實?如何從生動的現實提煉出人生的智慧,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讀書,無疑是一條道路。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材內容豐富,課內教學學時又非常有限,因此就需要學生在課外花時間進行閱讀,撰寫讀書報告的方法加以補充強化。實踐証明,以師生共同參與為舞台, 以大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為切入點,以改進和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為目的的閱讀原著教學方式效果良好。

一般在開學之初,我們就列出參考閱讀書目,精選部分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印發給學生,從文章的歷史背景,內容概述,重點和難點解讀,歷史影響和當代意義等幾個方面輔導學生研讀。要求學生從中選取一篇進行精讀,寫一篇學習原著的讀書報告。教師進行讀書報告寫作提示及指導,並進行讀書報告點評。然后教師隨機抽取學生,讓學生把自己選取精讀的文章基本內容和自己的理解做成PPT介紹給其他的同學,其他同學可就某個問題進行提問,大家共同討論。在此基礎上,教師根據學生講課情況和討論情況進行點評和總結。這樣既理解原理,又訓練獨立學習研究以及寫作的能力,讀書報告也可以讓學生交流各自切身的讀書與學習感受。比如《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通過閱讀原著與教師的引導討論,學生們找到了當今“以人為本”理念的理論淵源。

“一開始上這門課的時候,我不禁竊喜:什麼物質與意識、認識與實踐、世界觀等,這不都是中學學過的嗎?現在學這門課不就是一個小兒科嗎?可在后來的學習中,我漸漸發現,要學好、弄懂這門課,或者說要理解馬克思主義並非易事。”一位學生這樣說。

通過原著導讀的學習,學生們普遍認為,在閱讀馬列主義經典著作時,猶如親耳聆聽幾位偉人對於世人的諄諄教導,他們就像在昨天剛剛與我們交談過自己的思想和心得,讓我們對於社會現象能夠看得更通透。馬列主義經典著作其思想博大精深,文字奔放有力,時而詼諧風趣,時而辛辣諷刺,引經據典,論証縝密,思想深邃,反映了幾位偉人對他們所研究問題從來不是淺嘗輒止,而是深思熟慮的結果。 (劉景燕、宋洪雲、李蘭芳)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