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割裂的兩個空間
兩年前,IBM大中華區高級法律顧問唐功遠參加了中國集團公司對企業法務制度建立和法律建設的調研。他發現,一些企業管理層和企業法務部並沒有完全融為一體,企業法務部和企業管理層是在兩個不同世界裡。
在企業管理層看來,他們更多的是關心產品的市場、銷售,關心企業能不能賺錢﹔而企業的法務部、公司的法律顧問,則更多的關心法律,也就是公司法、合同法、招投標法等這些法律上的規定。
唐功遠用美國加州政府作為原告,起訴寧波博洋家紡公司的案例來說明,在今天的商業領域,商事活動跟公司法律行為已經緊密聯合在一起。
他認為企業的商事活動開始出現兩個大的變化:商事活動已經不是單純的商事活動,任何一個商事行為本身都是法律行為﹔另外一個變化是,在跨國經營中,無論是將外國公司引進來,還是中國公司走出去,法律的合規不是單純的一個國家的法律問題,而是跨國法律的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我得出一個結論是,企業法務和企業的業務是相輔相成融為一體的,一個企業如果不發揮法務作用,不讓法務融入整個公司生產、經營中,沒有辦法做到真正合規。”唐功遠說。
企業法務的尷尬地位以及企業領導人對法務的重視程度並非天生,有其歷史必然性。由於中國長期處於計劃經濟中,這就導致中國企業的“一把手”體制與現代企業制度格格不入。在“一把手”體制下,企業法務最多隻能發揮參謀作用。其作用大小,取決於“領導重視”。
顏雪明認為,企業的這種狀態,與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是相適應的,不可能在短期內改變。因此,即便把歐美大公司的全套內控和風險管理移植過來,也必然會變質。
“市場化程度越高的行業,直接面對客戶的企業,法律風險意識會高一些,這是市場引導、客戶鞭策的作用。可見,市場與客戶,是促進企業法律風險意識最有效的途徑。”顏雪明說。
突破困境還需變革
歷經十多年的發展,企業法務工作從原來的局部向全局展開,企業法務管理從最開始談打官司、案件,轉向事前預防、事中控制、事后處理,實際上已經滲透企業方方面面,這是一種進步﹔
從當時探討如何做,到現在能夠交流經驗,這個也是一種進步﹔
從最初的迷惘狀態,特別是國有大型企業,設立顧問以后如何開展工作、到底干什麼、地位怎麼樣,到現在已經開始有越來越深刻的體會,說明已經有努力的方向和目標了﹔
從法務工作被動應付到現在的主動規劃設計,已經從以前的消防隊員,轉為現在的保健醫生。
“雖然我們對現狀不滿足,我們走的路也很長,但是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大家需要更多付出。特別是作為中國轉型期第一代人,這種歷史使命感很強。”張永堅說。
國有企業總法律顧問制度亦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周立濤總結為五點:一是企業法律意識不斷增強﹔二是企業法律風險防范體系基本完成﹔三是企業重大法律糾紛尤其是災難性的法律糾紛大幅減少﹔四是企業的應收賬款明顯減少﹔五是企業遺留下的歷史問題基本解決。
中國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副總法律顧問兼法律事務部總經理秦玉秀認為,接下來所要做的是法務工作要成為企業的常規化工作,要從企業制定戰略決策開始全面融入,為企業經營戰略提供法律支撐。同時,全面參與企業重大經營、重大投資決策、資本運作和上市公司規范化管理等各方面、各環節,使企業法務納入到企業的常規化運作中,並且逐步從被動接受法律審核轉變為主動尋求法律支持,最終實現全面融入企業的生產經營。
“這就是通常所說的企業法律工作能夠變被動為主動,由事后到事前,從后台到前台的轉變。”秦玉秀說,這也是她這幾年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企業或者是股東需要建一個法務系統,這個系統包括法務規劃、管理架構、模式、流程、制度、授權、團隊配置、信息化,包括標准化。新奧集團總法律顧問郜志新認為,這是衡量企業法務人員管理的一個關鍵要素。
此外,所有參會人員一致認為,中國企業法務管理缺少交流平台。
“我們共同的訴求如何反映?缺少途徑、缺少平台、缺少渠道,包括連公司法都沒有公司法務職能和設計。”張永堅說。
對於如何實現法務部的定位,唐功遠認為,除了建章立制賦予法務部權力和強化企業內控流程外,目前一個新的趨勢是,讓法務部創造價值。
“業務部門受到重視是因他們創造價值,實際上企業法務管理也能創造價值,合同管理幫助企業高效安全完成交易,這是創造價值﹔知識產權管理讓企業保持優勢,這也是創造價值。”唐功遠說。(記者廉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