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黨國英:有競爭力的農業是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

2014年01月15日15:17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有競爭力的農業是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

提高我國農業國際競爭力的基本路徑

第一,深化農村產權改革,提高土地要素的市場化程度。土地產權明晰是土地流轉的前提,也是促進農業規模化經營水平的制度保障。

第二,加快城鎮化步伐,提高城鎮化質量。不要懷疑我國城鎮化對於吸引農村過剩人口的潛力,也不要懷疑傳統農業釋放人口的能力。與歐美快速增長時期比,我國GDP增長對就業的拉動能力相對低,究其原因,一是職工實際工作日太多,二是第三產業發展落后。今后需要通過調整勞資關系、切實保護勞動者權利,來提升GDP增長對就業的拉動能力。還應大力調整城市人口布局規劃,提高城市消費能力,擴大第三產業規模。

第三,增強耕地保護效力,提高耕地品質。保護18億畝耕地紅線根本不影響城鎮化,也不影響城市居民居住品質的提高,關鍵是要有合理的土地利用規劃。今后可以考慮將基本農田政策升級為農業保護區政策,對農區土地實行大范圍連片保護,嚴格土地用途管理。對農業保護區外的土地管理,可擴大地方自主權,逐步取消指標管理辦法。

第四,改變農業技術模式,大力發展雨潤農業。今后應改革與完善農業技術研究推廣管理體系,大力提高現代農業技術的裝備程度,把旱作農業技術開發作為農業技術進步的主要方向。國家應改革農業大學辦學與管理體制,讓農業大學全面直接介入農技推廣,使其成為農技推廣的主力軍。應考慮將農業水利投資集中於水資源充沛的地區,其他地區大力發展旱作農業。應以更積極的政策鼓勵私人資本開發連片荒漠,提高草原的經濟價值。

第五,大力發展家庭農場與農民合作社,提升農業產業組織效率。從我國現實出發,要限制城市資本圈地搞大農場,盡可能在現有農民中間培育家庭農場主。目前,我國合作社發展的確不盡如人意:一是農戶規模太小,農戶從合作社得益少,農戶參加合作社活動的積極性不高﹔二是指導思想有缺陷,甚至錯誤地以為合作社數量越多越好﹔三是合作社管理水平低,經營人才缺乏。今后要使合作社做大做強,應放棄追求合作社數量的政策導向,鼓勵跨區域發展。建議在縣級以下不設立合作社支持項目,僅在市級以上政府建立合作社發展基金。可通過“村官”挂職政策來培育一批合作社的經營人才。

第六,調整財政支農方式,提高支農效率。目前,20多個國務院機構分散擁有“三農”項目資金的局面必須改變。支農項目必須清理、縮減,支農資金應集中支持大類農產品生產的發展。要提高支農資金使用的透明度,堅決給一部分寄生在國家支農體制上的企業“斷奶”,讓支農資金發揮應有效率。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

鏈接

1.恩格爾系數:由19世紀德國統計學家恩格爾根據統計資料創建,表示的是食品支出總額佔個人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恩格爾系數越高,意味著個人或者國家越貧困。隨著國家富裕程度的提高,這個比例將呈下降趨勢。

2.轉移支付:又稱無償支出,它主要是指各級政府之間為解決財政失衡而通過一定的形式和途徑轉移財政資金的活動,是用以補充公共物品而提供的一種無償支出,是政府財政資金單方面的無償轉移,體現的是非市場性的分配關系,是二級分配的一種手段。

3.配額:是指一國政府在一定時期內對某些敏感商品的進口或出口進行數量或金額上的控制,其目的旨在調整國際收支和保護國內工農業生產,是非關稅壁壘措施之一。常見的配額有進口配額和出口配額等。

4.比較優勢:是指如果一個國家在本國生產一種產品的機會成本(用其他產品來衡量)低於在其他國家生產該產品的機會成本的話,則這個國家在生產該種產品上就擁有比較優勢。即使一個國家在任何一個生產領域內都不具有絕對優勢(與另一國家相比),他仍然在某些生產領域具有比較優勢。

5.旱作農業:又稱旱地農業,是指無灌溉條件的半干旱和半濕潤偏旱地區,主要依靠天然降水從事農業生產的一種雨養農業。我國的旱地農業多集中於氣候干旱的北方地區,地多水少、地表水資源不足、地下水資源短缺的平原地區和地形起伏、地表破碎、遠離水源的丘陵地區。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