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張林江:如何保証糧食增長的趨勢延續下去?

2014年01月14日09:39   來源:《國家行政學院學報》

原標題:張林江:如何保証糧食增長的趨勢延續下去?

  三、糧食生產深層次的的問題正在顯現

  雖然取得了糧食連增的好成績,但有些結構性的農業深層次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一)糧食產需缺口仍有擴大趨勢。2000年開始,我國進口糧油數量不斷上升。根據中國糧食行業協會會長白美清在“2012重點糧油企業集團峰會”上公布的數據,2011年糧食大豐收,糧棉油等主要農產品全面增產,總產量超過5.7億噸,但仍然進口糧食超過6000萬噸(含大豆),糧食的自給率下降到90%。而國內大豆產量隻有進口數量的1/4,植物油自給率隻有30%。2011年,全國農產品進出口總額已從2001年的279億美元,增至1556.2億美元﹔逆差從2004年的46.4億美元升至341.2億美元。

  (二)出現了用投入、用資源換增產的情況。財政部公布的數據表明,2011年全國財政用於“三農”的支出近3萬億,其中中央財政支出超過1萬億。農田水利方面,中央財政支出近1400億。根據《全國土地整治規劃(2011年-2015年)》,我國將進一步加大投資力度,開展4億畝高標准基本農田建設,並補充耕地2400畝,為此,還需要投入6000億元。我國化肥、種子、農藥等方面的支出已為全球之最,農業機械方面的投入也大幅增加。農業部種植業司司長葉貞琴在“2010年中國農村發展高層論壇”上坦承,我國農業化肥施用總量相當於美國、印度總和,而畝均施用量則是美國的3倍多。農業發展引發的面源水污染已經超過工業。所以,我國的農業增長方式仍然是投入型、資源過度利用的。而且,糧食產量雖然增加了,但是糧食的質量卻是下降的。

  (三)農業發展的資源約束不斷增強。十八億畝的耕地紅線壓力很大,“保耕地”與“保發展”兩難局面日益突出。作為一個水資源嚴重不足而且分布不均衡的國家,清華大學蔡繼明教授估算,我國每年農業生產缺水300億立方米。加之我國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薄弱,農業水利用率隻有40%,相當於美國的一半。農業增加用水困難,還可能誘發水資源脆弱平衡局面的打破。

  另外,農業科技支撐不強、種糧比較收益低、氣象災害與生物災害不確定性增大等問題,都是我國糧食安全的嚴峻挑戰。總的來說,在我國這樣一個人多、地少、資源約束緊的轉型國家,糧食生產與供應保証將長期處於緊平衡狀態,必須警鐘長鳴。

  四、提高糧價是現階段的現實選擇

  老話講,谷賤傷農。糧價長期偏低,不光影響到了農民增收的進程,而且對種糧積極性的傷害越來越大。長期積累的后果是,對我國家庭承包責任制為基礎的“小農”經濟造成巨大內傷,有可能以突然爆發的方式,一下子“趕”出來數量遠超目前的流動人口,對社會形成很大沖擊。而且,目前的工業化、城鎮化推動地區性的不願意務農、不願意種糧的風氣。換言之,糧食主產區的種糧積極性也在下降。目前的政策選擇,唯有通過提高糧食收購價的方式,從而提高糧價,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狀況。

  (一)提高糧價,有利於糧食發展和農民增收,有利於解決目前遇到的困難

  農民經營性收入長期徘徊,主要是因為糧食價格低。依靠科技不斷提高糧食單產固然重要,但保持糧食播種面積仍然不可放鬆。為此,如果比較大的提高糧食價格,我國糧食增產的態勢就能保持下去,糧食安全就不會成為問題。從歷史經驗看,1985年,農產品收購價格指數比上年提高8.6%,糧食主產區農民收入比上年提高18.7%。1994年,農產品收購價格指數比上年提高39.9%,糧食主產區農民收入比上年提高35.9%。2003年,糧食市場價格普遍上漲20%左右,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長速度達到了4.3%。特別是1994年,定購價提高了44%,1995年在糧食連續豐收的情況下,採取了以保護價敞開收購糧食為核心的調控措施,1996年再次提高42%。在3年內政府收購價提高了105%,出現了糧食持續增產的局面。近幾年我國糧食的收購價格,每百斤粳稻2004年是75元,2012年也隻有140元,9年才提高了86.7%。每百斤小麥2007年是70元,2012年不過102元,5年增幅不到46%。

  黨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要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現在看來,增收難點仍然在農民,特別是平均耕地少的種糧農民。隻有比較大幅的提高糧食價格,農民增收才能吃上“定心丸”。特別是,如果新的一代中央領導集體,能在“三農”問題深層次矛盾漸次暴露的今天,施行提高糧食價格這一“德政”,無疑有利於長期默默為國家做出貢獻的數億農民福祉。

  (二)提高糧價,是比提高農業補貼更為有效的政策工具

  目前糧食補貼的激勵效應在下降。一是糧食直補的補貼數量低,每畝地年均100-200元的補助,根本無法彌補農資上漲的費用。二是由於糧食直補是對著實際播種面積而進行的,實際上成了針對耕地的補貼。在我國人均耕地較低的現實下,這些補貼實際上“撒了胡椒面”,成了對所有承包人的普惠性政策。農民普遍產生了“不要白不要,要了也白要”心理,對糧食生產並無激勵。三是在操作中,出現了種糧人、承包人和種糧食、種經濟作物的補貼沖突,補貼出現了與糧食生產脫節的現象。四是補貼政策仍然建立在層層上報、層層審查的機制上,造假虛報等現象時有發生,管理成本很大。

  另外,近幾年的實踐証明,良種補貼、農機補貼、農資綜合直接補貼等惠農政策,補貼范圍小,補貼結構不盡合理,資金分散,效果較差。根據世界經合組織的測算,我國通過流通環節的補貼僅有25%形成農民收入。而且,經合組織報告顯示,中國在2008至2010年間對農業的政策性補貼費用增長了6倍,達到1470億美元,遠遠高出美國的農業補貼。報告同時指出,中國對農業的政策性補貼尤其針對農田的化學施肥,不僅有悖於市場競爭的相關規定,更對環境造成負面效應。在國際社會保護主義抬頭的情況下,農業補貼政策將受到越來越多的攻擊。

  (三)提高糧價,對城鎮居民生活影響不大

  鄭芳等人專門做過糧價波動對城鎮居民生活消費的影響。其研究表明,糧價對不同收入群體的食品、糧食消費支出影響不同。研究發現,隨著收入的提高,糧食等食品價格的上漲對居民生活消費支出的影響會越來越弱。其中,60%的城鎮居民,食品、糧食消費支出增加影響率取值接近於零或者為負。處於收入底層的40%人口則受到或大或小的影響,其中以最低收入戶的5%與10%所受影響最大。﹝4﹞

  實際上,低收入階層的生活困難影響因素很多,糧價只是其中之一。在我國人均口糧總體下降的大趨勢下,這部分群眾的生活困難一要靠自力更生,通過就業、再就業實現生活條件的改善。另外,政府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和物價變化,給予其一定的食品補貼。比如,美國總統奧巴馬2009年推出營養補充援助計劃(SNAP,俗稱食品券)。根據美國農業部數據,2012年7月美國總共有破紀錄的4668萬人向政府領取食品券,月度支出達到62.6億美元。

  (四)糧食漲價會抬升CPI是個偽問題

  目前我國統計局公布的CPI數據中,糧食及食品價格所佔比重過大。所以,糧價一漲,CPI就漲。這隻能說明我國核心CPI的設計存在問題,應當通過調整相應參數和權重來解決。而不能通過糧價“綁定”CPI的辦法,借用CPI高企作為壓低糧價的理由,從而變相讓種糧農民做長期的犧牲。

  五、糧食收購價提高多少合適?

  (一)糧食收購價提高少了不行

  曾有學者對1990-2006年17年間糧價波動對農民收入變化進行了長期分析,結果表明,在17年間,除了兩個糧價增長高峰年(1994年和2004年)外,即使糧價上漲,其幅度也往往小於生產資料價格增幅,並沒有相應帶來農民淨收入增加。換言之,隻有糧價上漲達到一定高度之后,才可能超過后者。﹝5﹞從1994年和2004年的經驗值來看,至少糧價要上漲25%以上,才能真正帶來農民淨收入的增加。觀察也發現,近幾年糧食收購價每年小步提高的做法,其實際效果已經大打折扣。為直接提高農民種糧預期,糧食收購價至少要提高一次性30-40%以上才有實際意義。

  (二)糧食收購價提高多了也不行

  一方面,根據2011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結構測算,如果糧食價格增加50%,且全部能夠轉化為農民人均純收入,則其農業收入恰好與人均工資性收入持平。從而,農民外出務工的積極性可能受到抑制,影響農民向城鎮市民、向非農產業的轉化。另一方面,可能會對我國糧食收購資金、糧食儲備等形成太大的壓力。

  為此,綜合來看,我國糧食收購價應當提高30-50%為宜。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關於2013年夏糧產量數據的公告﹝EB/OL﹞.http:∥www.stats.gov.cn/tjdt/zygg/gjtjjgg/t20130712_402910713.htm.

  ﹝2﹞國務院研究室課題組.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06:105.

  ﹝3﹞黃應來.18.26億畝:耕地紅線岌岌可危﹝N﹞.南方日報,2011-2-25(A16).

  ﹝4﹞鄭芳,趙翠萍.糧價周期波動與城鎮居民生活消費關系的研究﹝J﹞.《價格理論與實踐》2008(12)。

  ﹝5﹞鄭芳.糧價波動與農民增收關系的歷史考証﹝J﹞.中國物價,2008(9)。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