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專家風採

韋建樺:構筑通向真理之橋

王斯敏

2014年01月13日08:44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韋建樺:構筑通向真理之橋

  王斯敏 攝

  專家風採

  在中央編譯局靜靜的院落裡,韋建樺已耕耘了36個春秋。

  從普通翻譯到局長,從離開領導崗位到投入更加繁忙的學術工作,他甘願堅守於此,因為這裡有他心中最神聖的事業——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編譯和研究。

  從19世紀40年代起,革命導師把思想熔鑄成文字,為無產階級和全人類提供了改天換地的理論武器。20世紀初以來,一代代中國學者投身經典著作翻譯和編纂工程,用心血構筑起通向真理的橋梁。韋建樺感到欣幸,他自己也是架橋人中的一員。多年來,他不敢懈怠,因為這是一項“為聖人立言”的工作,責任重於泰山。

  離偉人越近,就越為其思想魅力所折服﹔讀原典越深,信仰的基石就越是堅牢。從滿頭青絲到兩鬢斑白,清苦的工作成了韋建樺平凡人生中的壯美風景,沉浸其中,他體悟著生命的真諦與價值。

  1

  做著“文學夢”的青年被西語系錄取。恩師馮至的話驅散了彷徨——學好德語,“你會看到一個瑰麗多彩、氣象萬千的新天地”

  金沙江邊,晨光初露。一位青年手捧書本,高聲誦讀德文。面前是奔流的江水,遠處是聳峙的群山。

  這是1978年的四川攀枝花。自從“文革”中離開母校,北大畢業生韋建樺已在此度過七年時光。從磚瓦廠工人到政工干部,在艱苦的生活中,他的最大樂趣便是讀書。

  此時,喜悅正在他心中涌動:研究生招考恢復了,他終於有可能通過努力重回校園,實現學術夢。

  投考哪位導師門下?一個親切的面孔在他腦際浮現——著名學者馮至。十四年前,正是這位恩師把他引入一個全新的領域。

  1964年,韋建樺告別故園,北上求學。他本想進北大中文系學習,卻被西語系德文專業錄取。學德文非己所願,這使他一度彷徨,直至遇到系主任馮至教授。

  “德語是走進德意志民族燦爛文化的門徑,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母語。掌握它,你會看到一個瑰麗多彩、氣象萬千的新天地。”

  一扇大門在韋建樺面前打開,兩位偉人的名字在耳畔回響。他開始刻苦學習德國語言和文學,同時閱讀馬克思恩格斯著作。然而,隻過了兩年,“文革”的浩劫降臨了。

  學業被迫中斷,師長遭到批斗,身在揚州的父親被關進牛棚……韋建樺陷入苦悶之中。

  他渴望找到解決困惑的答案。他明白,唯有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著作能使心靈獲得光明和溫暖。於是,在甚囂塵上的混亂中,他靜下心來,攻讀原著。他要依靠理論的力量,讓自己清醒地站立起來。

  北大畢業后,他被分配到甘肅,一年后又調至攀枝花。在人生最艱難的時刻,對抗命運的武器仍是書籍。

  在文化荒漠上,他千方百計搜求馬恩著作德文版和中文譯本,廢寢忘食地閱讀、摘錄、撰寫筆記。

  反復閱讀德文版《共產黨宣言》《哥達綱領批判》等經典文獻,分類抄錄《辭海》詞條,逐頁背誦《德華大詞典》……沒有老師指點,他隻能刻苦自學。在金沙江畔的吊腳樓裡,他試譯過《論語》《老子》、魯迅小說和歌德、海涅等人的詩文,以求增強翻譯能力。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的精辟論述,令他一次次受到震撼。他堅信:荒唐歲月不會長久,中國社會必將回歸正道。

  終於,雲開霧散,他迎來了重返學術領域的契機。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