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帖稱“孔子是微博始祖”:每條論語都未超過140字,是最早的微博集﹔言簡意賅、寓意深刻﹔較為碎片化,交流哲理。
微博表達限制在140字以內,內容由簡單的隻言片語組成,但其自身表現出的優勢,業已使其進入知識分子的視野和學術研究圈中。微博在被廣泛使用的過程中,也引起了一些新的問題值得討論。譬如,140字能表達什麼?微博上能否進行有價值的學術討論?
140字什麼也不夠寫,什麼都能寫
《世說新語》以下,歷代筆記很多都是幾句話說完
陳尚君(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140字能寫什麼呢?按照現在學術論文的規范,什麼也不夠寫。但從另一立場說,什麼都能寫。在這方面,古人是我們的榜樣,從《世說新語》以下,歷代筆記很多都是幾句話說完。生活在今日的快節奏中,文章已經寫得很辛苦,嚴限140字規矩,逼迫在有限的字數裡寫完事情,不用像學術論文那樣一等幾年。
最簡單的當然是追憶往事或敘述所聞。如我的一篇微博《涅瓦河暴風雨》:“從聖彼得堡大學到冬宮,也就七八百米,走去。天陰,開始刮風,到橋頭開始飄雨。橋僅二百米吧,走一半已成疾風暴雨,行人皆躲避,但橋上無可遮蔽處。我捂著眼鏡和口袋,急奔到對面橋頭堡下。稍慢的幾位,一位眼鏡吹落河中,一位手機被風刮走。五六分鐘后,已雨霽。忽悟高爾基《海燕》正寫此歟!”這是我2010年的親身經歷,暴風雨的倏忽來去,真感震撼。最后一句感慨,提升主題,雖未必妥當,但可讓未經歷者去聯想。
議論歷史和時政雖然很沉重,但在微博上也可以輕快出之。如《波蘭的故事》:“1939年德國佔波蘭西半,蘇俄佔東半。稍后羅斯福希望斯大林站隊到自己一邊,斯的條件是戰后必須承認蘇對波蘭的佔領。丘吉爾為難,羅斯福笑談間拿出一支牙簽,往德國那邊挪了一格。問題解決了。戰后一千多萬德國人被趕出他們祖祖輩輩居住的家園,往西。理解為何歐美都不承認‘自古以來’了。”這些史實有的眾所周知,有的知者稍少,但因此可以解釋東西的文化和政治差異。
臧否人物是中國文學悠久的傳統。我寫《斯世再無熊希齡》:“熊在袁時期任國務總理,他真正的事業在他退職后才開始。他創辦香山慈幼院,將個人所有財產全數捐出,自己每月隻支領200元生活費。僅此就可以理解何以留過洋的才女毛彥文不屑書呆子吳宓,三十三歲堅持嫁給六十六歲的熊,僅提一條件,熊必須去須。婚后二年熊逝於香港,毛將其慈善堅持下來。”盡管熊政績一般,訾議仍有,但能裸捐辦慈善,真值得褒揚。這些是希望將讀書中感受到的歷史名人另一面寫出。
講人際禮儀當然是微博應盡的社會責任。比如《電梯之禮儀》:“禮貌無處不在。進出洗手間,對面出來一女生,恭敬問候:‘老師好!’其實可免。還有電梯,門開了,誰也不動,在那兒禮讓,也不必。日本的理論,電梯是危險的地方,不應該讓尊貴的客人先進,該是卑者先進,確認安全,再讓尊者進去。出則尊者先。某校曾將外賓禮讓先進,尋故障,將客人困許久。”簡單事情的道理,其實要說清楚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