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3年6月,斯諾登曝光美國竊聽計劃的棱鏡項目,在國際上引起極大震動。其實,在新世紀以來的影視作品中,以“竊聽”或情報為題材的作品並不少見,如《竊聽風暴》、《全民公敵》等。這些影片中往往摻雜著較多的意識形態因素,常常通過“竊聽”故事將敵對的竊聽者和竊聽機構描述為“自由”的敵人。然而在斯諾登事件中,我們看到,恰恰是美國這個以“自由”為標榜的國家,在實施著最為隱秘而廣泛的“竊聽”,這與上述影片中的意識形態指向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這也讓我們思考影視作品中的意識形態表述問題,以及在新的科技條件下人類的自由與安全、民主表象與現實真相之間的矛盾關系。意識形態及其斗爭沒有終結。本期以這些問題為中心展開討論。
竊聽故事使意識形態隱秘有效地發揮影響力
◎ 王 磊
竊聽故事比較有名的有《竊聽風暴》、《全民公敵》、政治寓言小說《1984》及同名電影,以及各種間諜故事中涉及的竊聽內容。現實生活中的竊聽事件也不少,比如最近的斯諾登事件、前兩年的默多克新聞集團竊聽丑聞,歷史上有名的水門事件,等等。無論是竊聽事件,還是竊聽故事,都可能有很多復雜的表述。在這些表述過程中,往往都會有選擇性的意識形態植入,用某種特定的、有傾向性的觀念,影響受眾對事件的判斷和思考。
《竊聽風暴》是同類題材電影中非常成功的一部。這是一部2006年、即柏林牆倒掉17年之后拍攝的德國電影,故事時間是1984年,距離柏林牆倒掉大約5年。柏林牆的倒掉意味著冷戰格局的改變,后來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在這樣一個歷史節點上,日裔美國人福山提出了“歷史終結論”,宣稱人類歷史從此終結,西方實行的自由民主制度將是人類最終的、唯一的、合理的制度。這種觀點代表了冷戰結束后思想界普遍存在的一種情緒和觀念,反映的是西方制度和意識形態優越論。聯系到丹尼爾·貝爾那本從1960年到2000年多次再版的《意識形態的終結》,這種歷史歸於西方的思想觀念由來已久,並在冷戰后達到頂峰。
《竊聽風暴》就是在這樣的歷史和思想背景中產生的,因此是一部典型的后冷戰影片,是勝利者對失敗者一次居高臨下的政治和道德審判。它在藝術上是成功的,巧妙的藝術手法使意識形態的植入和表述自然流暢,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壓制了受眾對歷史與現實復雜性的思考,讓觀眾很容易順從影片的邏輯。電影中營造出上述效果的幾大要素是這樣設置的:象征高壓統治的東德秘密警察,監聽所有人﹔象征自由的藝術家群體﹔一個嚴謹縝密、善於竊聽和審問,但良知未泯的、充滿人性的秘密警察﹔還有一部帶有隱喻色彩的音樂作品《獻給好人的奏鳴曲》。把這些要素組合起來,最終表達的就是人性和自由對專制極權的反抗,同時表達了兩種意識形態:反面的是所謂極權主義意識形態,這是西方知識分子最喜歡討論的問題之一﹔正面的是自由人道主義的意識形態,但在西方知識分子的解讀中,這不是意識形態,而是普世價值。
這裡有必要分析一下意識形態問題。西方知識分子傳統,在哲學上源自英美經驗主義和實証主義,這種知識傳統通常把意識形態的內涵狹隘化,不僅把它政治化,而且刻意把它與所謂極權主義聯系起來。出於冷戰時期對蘇聯文化宣傳的需要,西方把蘇聯的馬列主義定義為意識形態,而把自由主義宣傳為馬列主義意識形態的無辜對手。
但是,這本身就是一種意識形態。討論意識形態理論和方法,最合適的起點就是對自由人道主義意識形態的虛假性進行分析。這是現代社會最具代表性的意識形態,直到今天還在世界佔據主導地位。
最早明確地把這種思想歸於意識形態並給予批判性分析的是馬克思。馬克思最早使用的意識形態概念的含義,就是指這種資產階級的以普遍人性為基礎的自由人道主義。馬克思在批判和貶義的層面使用意識形態概念,並且揭示了這種意識形態以普遍真理的面目出現,但實質上掩蓋了特殊集團的利益。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等著作中對此進行了深刻分析,指出:在現代社會,佔統治地位的是“越來越抽象的思想,即越來越具有普遍性形式的思想”,統治階級的思想與統治階級本身分割開,使這些思想獨立化,並賦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的形式,“把它描繪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義的思想”。資產階級的這種思想,是在對封建神學、宗教的斗爭中,用普遍抽象的人和神聖的人性置換掉了上帝之后的結果。結果就是人成了神,因此現代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其實是一種世俗的宗教,抽象人性就是它供奉的神。這就是我們在流行的大眾文化裡面通常會看到的,大家會以此作為評價藝術價值高低的最終標准。
簡單說,這是馬克思使用意識形態概念時的第一重意義,是馬克思對意識形態概念創造性貢獻的一部分。馬克思還在中性的意義上使用意識形態,使意識形態理論成為一種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一種研究人類復雜的精神現象的有效方法。這種方法可以澄清人類思想觀念的來源及其在社會中的作用,使思想觀念去神秘化,找到觀念背后的具體歷史情境、社會根源和階級基礎,發掘出人類精神現象的社會、經濟和政治本性。在這個意義上,意識形態作為一種理論和方法獲得了極大的活力和理論延展的可能性。
此后,意識形態理論基本沿著兩個路徑發展,一個是雖然受到馬克思的很大影響,但卻是屬於非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傳統。代表性人物是德國社會學家曼海姆,他從意識形態理論發展出一套知識社會學,雖然知識社會學仍然把思想觀念與社會歷史情境的關系作為核心,卻把意識形態理論中的階級內容拋掉了,這樣就把意識形態理論轉變成了社會科學的一般性方法。另一條路徑就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傳統。從列寧開始提出無產階級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理論后,蘇聯、中國,比較側重意識形態的建設性意義,通常在中性的意義上使用意識形態概念,把文化思想領域作為意識形態領域看待。
這個粗線條的梳理,大體包含了我們通常所理解的意識形態含義。重要的是,應當充分認識到意識形態理論的方法論意義,它對人類文化和思想現象本質的揭示具有歷史意義。
《竊聽風暴》成功地表述了后冷戰時期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意識形態,成功地宣揚了自由人道主義價值觀。而且,它所表現出來的審美趣味和藝術觀念,本身就是這種意識形態的一個組成部分。說它在藝術上成功,是因為這種普遍人性論的確能抓住人性的共通性,成功地激發人的情感,從而使意識形態發揮作用。但在現實中,這種意識形態並不代表普遍的人的利益,仍然只是維護少數統治集團的利益。
冷戰結束以來,像《竊聽風暴》這樣以冷戰為內容的故事減少了。在所謂意識形態終結的時代,在資本主義全球化時代,直接的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論爭減少了,但資本在第三世界催生的新伊斯蘭主義、民族主義、現代化和工業化意識形態,構成了文明沖突論的基礎。因此,意識形態遠沒有終結,被全球資本主義的冷戰勝利所壓抑的一切問題,都在不斷地尋找出口。
(作者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
相關專題 |
· 《紅旗文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