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嚴書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理論創新與進一步解放思想

2013年12月16日15:19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摘要: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實現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論創新和政策突破。就理論創新而言,主要有以下8個方面: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及“三個解放”的論述、關於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論述、關於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重點的論述、關於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論述、關於到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並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論述、關於堅持和完善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論述、關於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的論述、關於政府職能的新論述。要發揮這些理論創新成果對全面深化改革實踐的重大先導作用,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這既是由全面深化改革的艱巨性和復雜性所決定的,又是貫徹落實《決定》的緊迫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重要講話中指出:“理論創新對實踐創新具有重大先導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理論創新為先導”。這既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理論與實踐關系重要原理的重申,又是對改革開放以來基本經驗的科學總結。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帶頭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實現了一系列理論創新,尤其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許多重大理論創新觀點,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注入了新的內涵。我們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充分發揮理論創新成果對全面深化改革實踐的重大先導作用。

一、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理論創新的主要成果

十八屆三中全會實現了一系列重大理論創新和一系列重大政策突破。就理論創新而言,主要有以下8個方面。

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及“三個解放”的論述

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在論述全面深化改革指導思想時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個重要論斷既是由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的,又是重要理論觀點創新。我們黨的領導人總是善於運用言簡意賅、深入淺出的話語來表述黨的性質和宗旨的。毛澤東用“為人民服務”這五個字來概括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鄧小平講要用“人民答應不答應、高興不高興、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作為衡量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是否正確的標准。江澤民認為“三個代表”,最終是要落腳到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來的。胡錦濤指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那又如何理解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的論述是重要理論觀點創新呢?這是因為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人民福祉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不懈追求。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體現了黨領導的全面深化改革,是為了人民、依靠人民、讓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正如《決定》指出: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這是黨的群眾路線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充分體現,無疑是重要理論觀點創新。

《決定》在論述全面深化改革指導思想時指出,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即“三個解放”)。這“三個解放”中的每一個“解放”的提法,都不陌生。但是把“三個解放”統一起來並作為全面深化改革指導思想的重要內容,就有了新的理論意義。尤其是“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的提法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我們說今天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就是指改革到了今天容易改的都改了。突破利益固化的樊籬,這是躲不開、繞不過的問題。當前出現的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持續、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發展方式依然粗放等問題,其深層次原因就是活力不足。所以隻有進一步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才能解決這些問題,才能進一步激發活力,釋放改革的“紅利”。

關於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論述。《決定》在論述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時,鮮明地指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性質和根本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三位一體的統一。道路是實現途徑,理論體系是行動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因此,不斷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堅持全面深化改革正確方向的根本保障。我們所進行的全面深化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中國是一個大國,決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的錯誤,有些不能改的,再過多長時間也不能改。全面深化改革我們決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決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而要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決定》對全面深化改革性質的論述,一定會對今后的改革實踐產生重大先導作用。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任務。這是《決定》重大理論觀點創新。國家治理體系是在黨的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是全方位的制度安排,即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方面的體制機制和法律法規安排。它是從制度層面提出的現代化目標,這樣與以往我們從發展層面提出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結合起來,豐富了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認識﹔國家治理能力是指運用國家治理體系管理各方面事務的能力。包括駕馭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方面能力,是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的最重要體現。

需要指出的是,從社會管理到國家治理這是重要的理念創新和體制創新。就理念創新而言,它體現了系統思維,即治理主體多元化即包括了政府、社會和中介等治理主體。而且重視多元治理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的協調,追求雙贏和多贏的結果。它體現了法治思維,即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依法治理,建設法治中國的理念。最終要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環境。它體現了互動思維,即頂層設計與群眾參與相結合,制度硬件建設與道德軟件建設相結合等。就體制創新而言,就是要建立起一整套與加強黨委領導、發揮政府作用、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面參與以及與堅持系統治理相適應的社會治理體制機制。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