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庫恩:試析中國夢的理論框架和內涵

2013年12月11日14:01   來源:中國網

原標題:庫恩:試析中國夢的理論框架和內涵

  習近平主席的“中國夢”應運而生。鄧小平開啟了改革開放,江澤民實現了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胡錦濤拓寬了國家發展視野。正因為有這一系列政治理論,習近平的中國夢才應運而生,並承前啟后,將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給中國人民帶來幸福安康。

  4. 全球層面

  “全球層面的中國夢”可剖解為兩個方面:(1)中國夢如何造福世界﹔(2)世界為何擔心中國夢。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中國夢將給世界帶來切實利益是顯而易見的。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越高,國內消費水平越高,意味著中國進口產品越多,創造的工作崗位和財富越多,將在世界范圍形成乘數效應。

  進一步講,隨著中國的科技進步,比如在生產廉價的電子產品等方面,中國的成功讓世界“沾光”,因為世界將從中國獲得廉價的必需品。(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將大大受益,因為在發展中國家,智能手機等關鍵產品終究還是價格決定市場。)

  但是,有些國外人士擔心,隨著中國夢漸漸“夢想成真”,中國會越來越有攻擊性和擴張性。盡管中國領導人一再聲明“無論中國如何強大,絕不尋求霸權”,但他們還是擔心未來中國可能背棄這份承諾。

  有國外媒體認為,習近平首次提出中國夢的時機“並非偶然”。習近平在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將中國夢定義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復興之路”展示了一幅中國飽受外國勢力壓迫和侮辱以及中國共產黨如何恢復國家主權完整、尊嚴和自豪的恢弘畫面。

  這裡不妨指出某些外國人士對中國崛起的看法。曾擔任美國駐外大使的查爾斯 傅立民(1972年尼克鬆訪華時擔任首席口譯員)曾發表演講《中國對美國霸權的挑戰》,說“美國應正視中國的本來面目,不能一廂情願也不能杞人憂天般地看待中國,也不能對中國偏聽偏信。”他引用中國國防白皮書裡的話:“無論中國如何發展,中國絕不尋求霸權和軍事擴張,現在不會,將來也不會。”對此,傅立民認為“中國目前的立場與美國19世紀和20世紀早期的孤立主義不謀而合。那時的美國既不尋求主導或控制國際政治體系,也不追求以武力解決本國領土以外的問題。但是,美國最終兩者兼具,為何,時也勢也。”

  傅立民的結論是:“未來最有可能的局面是,中國與美國還有其他國家共同主導一個多邊的全球治理體系。在這樣一個寡頭政治秩序中,中國將享有巨大的威望,但不會像目前的美國這樣享有壟斷權。”

  中央黨校前副校長李君如認為,將中國謀求民族復興視為擴張是錯誤的。“我們提出民族復興的理念是基於我們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

  李君如說:“當我們提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口號的時候,有人會追問:你們要復興到哪裡去?復興到成吉思汗時代橫跨歐亞大陸的大元朝,還是復興到1840年前的大清朝?”如果這樣的提問不是惡意的,就是一種極大的誤解。”

  中國的善意,無論如何真誠,都不足以打消某些外國人士的疑慮,更別說那些不了解中國的人。他們擔心的是,中國這個“溫柔的巨人” 說不准什麼時候會變心。減輕這種疑慮的一個方法是,中國要向世界表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純粹是為了本國利益,絕不追求霸權。中國可以向世界說明,中國的首要關切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招惹國際麻煩隻會讓中國在實現這一目標時分心。

  5. 對立視角

  “對立視角的中國夢”從一個全新的視角,關注中國夢不同側面之間的矛盾與沖突。通常,這是每個社會都需要不斷思考的“平衡”。在美國,這種“平衡”被表述為“手槍與黃油之爭”,即如何配置國家資源,既實現軍事強大又促進社會進步。然而,中國面臨的“首要平衡”不是軍事資源與社會資源之爭,而是經濟發展與解決發展引發的衍生問題之爭。經濟發展是建設國家、緩解社會失衡的必然之道,但同時又不斷造成污染與社會失衡等問題。

  以下是中國夢蘊含的幾種本質矛盾:

  1. 經濟發展與環境破壞。

  2. 經濟發展與社會失衡:要平衡城鄉之間、沿海與內陸之間的投入(通常,投資發達地區效率更高,但會進一步加劇社會失衡。)

  3. 國家與個人:要平衡國家項目(例如基礎科研、太空計劃、國防需求等)與人民的當下之需(比如醫療)之間的投入。

  4. 國家與世界:要平衡與周邊國家的領土糾紛和海洋糾紛﹔保護國家利益的同時不破壞全球利益。

  5. 長遠與短期:要平衡長遠項目(例如南水北調工程)與短期需求(例如對貧困居民和農村居民的補貼)之間的投入。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朱書緣、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