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庫恩:試析中國夢的理論框架和內涵

2013年12月11日14:01   來源:中國網

原標題:庫恩:試析中國夢的理論框架和內涵

  按照我提出的分類法,我將歸納五個大類來描述、分析中國夢,即國家層面、個人層面、歷史層面、全球層面以及對立視角等。對每個大類,我又進一步細分。然后,我將指出具有重大意義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如何進一步鞏固了中國夢。

  1. 國家層面

  “國家層面的中國夢”由習近平主席定義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是中華民族的共同願景,即實現兩個百年目標。第一個百年目標是,到2020年左右,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二個百年目標是,到2050年,新中國成立100周年之際,把中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小康社會是一個全體城鄉居民生活殷實的社會。這意味著,到2020年左右,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10年(約1萬美元)翻一番,到2030年左右實現城鎮化(即城市人口達到10億左右,約佔中國總人口的70%)。“現代化”指,中國在科技、經濟、商業等領域重新成為世界領頭羊,實現中華文明復蘇,實現文化繁榮軍事強盛,並且中國積極參與人類各項事業。

  “國家層面的中國夢”可以從以下七個環環相扣的角度理解:

  1. 強大的中國:經濟、政治、科學、軍事﹔

  2. 穩定的中國:無動亂﹔社會信心足﹔

  3. 富裕的中國:人民生活殷實﹔

  4. 和諧的中國:社會各階層、各民族和睦﹔

  5. 文明的中國:公平正義,文化豐富,道德高尚﹔

  6. 美麗的中國:環境美好,低污染,現代化城市,美麗的自然風光﹔

  7. 創新的中國:科學領先﹔藝術輝煌﹔創新型產品﹔

  2. 個人層面

  “個人層面的中國夢”以人民個人幸福為重心,打破集體大於個人的傳統觀念。“個人層面的中國夢”與“國家層面的中國夢”是統一的。實際上,實現“個人層面的中國夢”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國家層面的中國夢”的實現。換言之,實現“國家層面的中國夢”意味著“個人層面的中國夢”順利實現。因此,“個人層面的中國夢”將打破國外那種認為“中國以犧牲個人來造福集體”的定勢思維。

  “個人層面的中國夢”可以詳細解剖為兩個方面:(1)物質幸福﹔(2)精神幸福。

  物質幸福涵蓋生活的各種必需品,並確保人人有所依,涵蓋教育、醫療、退休、食品安全、住房和公共安全等各個方面。除了生活必需品以外,物質幸福還包括良好的就業、富裕的家庭生活、享受娛樂等,還包括個人權利受到法律正當保護。

  精神幸福可以解釋為“積極心理學”,這是由心理學家馬丁 塞利格曼所創的“幸福科學”,是將抽象模糊的幸福概念轉變成一門有著具體內容和標准的學科。

  積極心理學通過科學的干預使個人、家庭和集體形成積極樂觀的心理。因此,積極心理學與中國夢不謀而合。塞利格曼解釋說,積極心理學強調幸福感,強調夢想的內容以及實現夢想的方法。塞利格曼提出幸福五元素(簡稱PERMA):積極情緒(強調好的一面)﹔投入(專注於任務,對任務充滿激情)﹔關系(積極的人際交往)﹔意義(讓自己歸屬於某種超越自我的東西)﹔成就(清晰可見的成就)。塞利格曼認為,PERMA以及整個積極心理學是人們在自由無壓迫時的心理追求。

  重要的是,well-being比happiness更寬泛,雖然這兩個詞都對應中文“幸福”。幸福感更強的人,更成功,更具創新力,精神更高尚,也更和諧。

  積極心理學有助於社會穩定與和諧。幸福不僅有個人情感價值,也有社會道德價值。比如,幸福感更強的人更無私。一個積極向上的人更有可能幫助他人。幸福感越強,種族歧視、攀比等情緒越少,也更容易寬恕。簡言之,幸福感越強,人民素質越高。

  一個幸福感強的中國必然是一個創造力強的中國。當一個人恐懼、有壓力或者沮喪的時候,滿腦子肯定是分析和批判性思維。隻有一個人情感更積極,才能更勝任創造性的任務。那麼,如何讓中國的下一代更富有創造力呢?那就增強他們的幸福感吧!

  幸福還有其經濟價值。幸福感越強,工作表現越好,失業率越低,也更愛關心他人。這樣的人也更健康,需要的醫療資源也會更少。積極心理學與中國傳統價值觀,如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倫理等,有異曲同工之妙。

  習近平主席強調幸福必須通過辛勤勞動獲得,而塞利格曼將幸福五元素從積極情緒進一步延伸至投入與成就,因而這兩者是相通的。

  中國夢對個人而言意味著個人發展。積極心理學作為一種促進個人發展的科學,能提高幸福感,進而增強中國人民的韌性和成就感,使中國社會更穩定更繁榮。

  3. 歷史層面

  “歷史層面的中國夢”關注兩個方面:(1)中國幾千年文明的深厚底蘊,既有高度的文化和有深遠意義的歷史成就,又有遠大抱負和深切期望,既經受過波折與苦難,又迎來了挑戰與成功﹔(2)中國近期的政治理論發展脈絡。

  雖然中國文明在幾千年的王朝歷史中幾乎一直雄踞人類文明的高峰,但在歷史的各個階段,中國人民飽嘗了各種苦難。建立一個統一、穩定、主權獨立、和平的中國一直是中國人民和中國領導人的目標。

  近代,從19世紀中期的鴉片戰爭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一百多年裡,中國飽受了外國侵略、佔領、剝削、壓迫和屈辱。20世紀以來,中國人民又深受國內軍閥割據和極左思想的折磨,中國人民迫切期待尋求改變和穩定。“歷史層面的中國夢”正是對這種期待的解答,展現出一幅未來中國的全新畫面:一個獨立、穩定、強大、主權獨立、沒有任何壓迫的中國。

  從另一個角度講,“歷史層面的中國夢”達到了中國政治理論發展弧線的頂點。鄧小平理論把中國從意識形態階級斗爭轉向經濟發展﹔江澤民的“三個代表”思想強調先進文化和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錦濤的“科學發展觀”強調持續經濟增長的同時追求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公平。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朱書緣、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