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從願景到實踐——北京論壇創辦十年發展回顧

2013年10月30日08:17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從願景到實踐

  北京論壇的品牌價值與精神財富

  縱觀北京論壇十年的發展歷程,其品牌價值和精神財富集中體現在對於“文明和諧”的深入思考和積極推動:北京論壇搭建了一個倡導文明和諧的高端對話平台,梳理了一條探索文明和諧發展的理性道路,凝聚了一批致力於推動文明和諧發展的“仁人”“智士”。

  第一,北京論壇搭建了一個倡導文明和諧的高端對話平台。

  北京論壇並不認為各文明間存在天然的割裂和沖突傾向,需要我們尋找途徑努力彌合、避免沖突,相反,我們更傾向於一種“避免對當代世界作割裂式狹隘理解”的“全球文明”,因為“在我們深遠而遼闊的全球文明中存在著廣泛的相互依賴性”,“這種全球思維引導我們走向對世界文明的兼容並包式的觀點,而非對文明作相互隔離的割裂式的理解”。(引自阿馬蒂亞·森的觀點)

  以2005年第二屆北京論壇上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杜維明和意大利都靈大學瓦提姆教授的“東西方文明的對話:定位、差異與和諧”為標志,北京論壇陸續組織了“伊斯蘭與儒家文明的對話”(2009)、“基督教與儒家文明的對話”(2010)、“軸心文明對話”(2011)、“中美核心價值對話”(2011、2012)等一系列高端對話活動,這些對話活動在北京論壇的平台與框架內舉行,但其影響和意義已經遠遠超出了論壇的范圍,對話參與者也代表了當代世界范圍內文明間對話的最高水准。

  第二,北京論壇梳理了一條探索文明和諧發展的理性道路。

  如果我們將北京論壇的總主題“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理解為“干”,那麼歷屆論壇的每個分論壇及其分主題就是“枝”,而每位參會學者的研究及其觀點和論文就是“葉”,當北京論壇的“和諧之樹”擁有第十個年輪之際,它已經枝繁葉茂、開花結果了。無論我們是遠觀其干,近觀其枝,抑或細觀其葉,都擁有清晰的影像和脈絡,而在整體上它們又共同構成一副探索文明和諧發展的多學科全景圖。

  北京論壇不是清談雅聚,對文明和諧與共同繁榮的探索並沒有停留在口號標語或警句格言的層面,而是通過多學科、多領域(包括交叉學科和領域)的深入研究和持續探索,梳理了一條通向文明和諧發展盛景的理性道路,實現了從夢想到行動的轉變,承擔和履行了北京論壇學者“解惑、務實與求真”的三大責任。

  第三,北京論壇凝聚了一批致力於推動文明和諧發展的“仁人”“智士”。

  十年來,參加北京論壇的嘉賓學者累計超過4000人次,分布在10多個學科領域,代表了豐富的學術背景和文化特征,他們為共同的理想和信念走到一起,為推動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而不懈努力。

  這其中,既包括聯合國前秘書長安南、現任秘書長潘基文、美國前總統喬治·布什、英國前首相托尼·布萊爾、墨西哥前總統埃內斯托·塞迪略、泰國公主詩琳通、智利前總統埃德華多·弗雷、印度前總統卡拉姆、韓國前總理盧在鳳、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美國前貿易代表查琳·巴爾舍夫斯基等國外政要﹔也包括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嚴雋琪,全國人大常委會前副委員長許嘉璐、周鐵農、蔣樹聲,全國政協副主席韓啟德,全國政協前副主席羅豪才,國務院前副總理錢其琛,原國務委員劉延東等中國國家領導人﹔更包括1972年諾貝爾獎得主肯尼斯·約瑟夫·阿羅、1993年諾貝爾獎得主道格拉斯·諾斯、1998年諾貝爾獎得主阿馬蒂亞·森、1999年諾貝爾獎得主羅伯特·蒙代爾、2007年諾貝爾獎獲得者羅杰·梅爾森、美國國家人文科學獎章獲得者羅伯特·貝拉、世界倫理基金會主席孔漢思、北京大學教授袁行霈、湯一介、林毅夫、葉朗、周其仁、王緝思等一大批海內外知名學者。

  這些“仁人”“智士”構成了北京論壇的全球學者網絡,隨著這一網絡的不斷壯大和影響力的日益提升,北京論壇已經成為全球探討文明和諧最重要的平台之一。

  結束語

  十年時間轉瞬即逝。對於人類文明史而言,這十年只是驚鴻一瞥,但就在這短暫的十年時間裡,北京論壇的創辦者、參與者和關注者卻共同創造了不平凡的文化業績——他們率先振聾發聵地喊出了“文明和諧”的偉大口號,他們堅持不懈地對文明和諧發展的途徑和目標進行探索,他們滿懷信心地憧憬和追求著文明的共同繁榮將帶給全人類無限的福祉和機遇。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不同文明在各自發展和相互交融中體現出不斷豐富的共同價值和多元發展趨向。倡導不同文明間對話的目的就在於增進相互的寬容和理解,擴大共識、化解沖突,推動全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穩定、健康發展,實現人類社會的和平進步與共同繁榮。我們相信北京論壇將為全球各文明之間的平等對話提供最為堅實、持續而廣闊的平台。

  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這是北京論壇向世界發出的聲音——從一個十年,執著而堅定地走向下一個十年。

  (文稿及圖片提供:北京論壇秘書處)

  ● 哲學:

  哲學對話與文化交流

  全球化時代的東西方哲學對話

  愛智與弘道:人文奧運的哲學基礎

  信仰與責任——全球化時代的精神反思

  信仰與社會——全球化時代的精神反思

  ● 歷史:

  多文化共存下的記憶與遺忘

  歷史變化:實際的、被表現的和想象的

  文明的演進:近現代東方與西方的歷史經驗

  傳統與現代的國家建構與政治文化

  危機與轉機——對現實問題的歷史反思

  變與常:關於社會轉型方式的歷史思考

  ● 教育:

  國際視野中的教育與人類發展

  國際化背景下的大學戰略規劃與戰略管理

  社會變革與大學發展

  國際合作與大學發展

  金融危機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對策與發展

  變革時代的教育改革與教育研究:責任與未來

  教育傳承與創新

  民辦教育與公共財政

  世界經濟變化中的教育發展:質量、公平與效率

  高等教育的全球參與和知識共享

  ● 藝術:

  全球化背景下藝術的傳統與創新

  藝術的超越與文明的發展

  藝術傳統與文化創新

  ● 政治:

  多元文明與公共政策

  和諧社會與治理機制

  協商民主與社會和諧

  ● 法律:

  法治文明的承繼與融合

  WTO:世界貿易組織·政府·企業

  世界貿易組織與中國入世十年之發展

  ● 語言與文化:

  文學藝術的對話與共生

  多元文學文化的對話與共生

  大眾文化在亞洲:全球化、區域化和本土化

  世界格局中的中華文明

  多元文明沖突與對話中語言的認同與流變

  化解危機的文化之道——東方智慧

  世界格局變化中的國家發展與文化復興

  文明的構建:語言的溝通與典籍的傳播

  地區合作與沖突:多元文化的視角

  伊斯蘭與儒家文明的對話

  ——對21世紀人類困境的回應

  基督教與儒家文明的對話:生態與和平文化

  軸心文明的對話

  中美核心價值對話

  ● 國際關系:

  多元文明與國際關系

  全球化進程中的東亞與美國

  世界政治變遷與文明的互動

  危機影響下世界格局的變化與調整

  全球治理與中國作用

  變革與穩定:發展中國家的成就與挑戰

  構建新型大國關系:機遇與挑戰

  ● 經濟與管理:

  全球化背景下的經營管理

  全球化條件下東亞制造業的發展

  構建和諧的城鄉關系

  全球化趨勢中企業的跨國發展戰略與社會責任

  金融危機:挑戰與應對

  全球失衡及其治理機制

  全球化背景下的經濟增長:機遇、挑戰和方向

  反思資本主義:后危機時代世界面臨的挑戰

  全球經濟新格局下的企業家責任

  ● 考古學:

  東亞古代文化的交流

  人類遺產對文明進步的啟示

  信息與傳媒:

  IT產業與現代文明傳播

  全球傳播、媒介與創意產業

  ——對后工業文明的思考

  多元文化、和諧社會與可選擇的現代性:

  新媒體與社會發展

  社會化媒體時代的創新與變革

  ● 社會與人口:

  社會發展與文明對話

  民族關系與宗教共處

  人口與區域發展

  人口發展的多元模式與健康保障

  公共衛生:

  公共衛生與和諧社會的建立

  健康安全與保障——面對人類關注的健康問題

  全民健康:醫學的良知與承諾

  ● 環境與生態:

  生態文明:環境、能源與社會進步

  全球環境問題:政策與行動

  中國與世界環境保護四十年:回顧、展望與創新

  水與可持續文明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北京論壇(2013)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