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北京論壇十周年寄語】胡顯章:和諧文明與文化育人

2013年10月29日15:01   來源:北京論壇秘書處

原標題:【北京論壇十周年寄語】胡顯章:和諧文明與文化育人



  二、和諧的人是教育的共同目標

  確立並實現和諧文明的共同理想,要依靠和諧的人,人的和諧是社會和諧、世界和諧的根本標識和保障,而人的和諧發展是教育的共同目標。

  柏拉圖在《理想國》提出理想國家的實現要靠國家與個人的和諧以及人自身的和諧發展。指出“每個人必須在國家裡執行一種最適合他天性的職務”。使每個人“自身內的各種品質在自身內各起各的作用”,並且“使所有這些部分由各自分立而變成一個有節制的和諧的整體”,“達到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內秩序井然,對自己友善”,他特別提到要通過體育和音樂教育,“使愛智和激情這兩部分張弛得宜,配合適當,達到和諧”,使“身心既美且善”。我們可以從古希臘偉大哲學家、教育家那裡找到人類關於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教育的最初追求。到了馬克思,提出“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就是說,作為一個總體的人,佔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的觀點,指出理想社會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培育全面發展的和諧的人是現當代許多科學家、教育家的理想。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校教育的理想是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社會進步的積極參與者。”而“要實現全面發展,就要使智育、體育、德育、勞動教育和審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滲透和互相交織,使這幾個方面教育呈現為同一的完整過程。”愛因斯坦呼吁:“學校的目標始終應當是: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

  但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工具理性對價值理性的偏離,使教育普遍呈現趨利性,由而偏離了孕育和諧人的目標,而正是人自身未能達致和諧發展,使社會直至世界呈現諸多的不和諧性,經常面臨著各種危機。孕育和諧的人正是教育應對危機的根本之策。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8年發表的《21世紀的高等教育:展望與行動》所指出“高等教育本身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大學“必須進行從未要求它實行過的最徹底的變革和革新,以使我們目前這個正在經歷一場深刻價值危機的社會可以超越一味的經濟考慮,而注重深層次道德和精神問題。”現實的情況告訴我們,對於這一點我們的教育工作者缺乏深刻而普遍的自覺。哈佛大學原哈佛學院院長哈瑞 劉易斯在專著《失去靈魂的卓越 哈佛是如何忘記教育宗旨的》中批評“哈佛的領導人聽任學校的辦學方向偏離教育的宗旨,隻一味地迎合消費者的需求。”這裡提的教育宗旨是指:“大學原本應該為社會培養原則性強、受人敬重的領導人﹔應該培養學生重要的價值觀、性格、道德,讓他們願意為世界人民的福祉而學習。”劉易斯強調“責任感和公民意識的培養,是大學教育的核心問題。”有人要哈佛大學對2008年發端於美國的金融危機負責,認為那些畢業於哈佛大學的華爾街的金融高管們隻知道賺錢,而忘記了社會責任,由而引發了這場危機。聯想到中國,我們的校長和教師們,還有我們的家長們,有多少是將培養學生重要的價值觀、性格、道德等視為教育的核心問題而予以切實有效的關注呢?面臨著種種社會不和諧的問題,我們的教育需要進行的最徹底的變革和革新,就是要辦有靈魂的教育,培養有靈魂的德智體美和諧發展的人,要將其放在教育的核心位置加以認識和落實。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北京論壇(2013)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