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隻有站在世界大局和歷史大勢的制高點上,才能充分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的意義——

李德順:怎樣理解我們的文化優勢

2013年10月28日08:06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怎樣理解我們的文化優勢

  ■目前最需要的,是確立一種以今天的國家民族之“我”為主,以實踐為原動力,以改革創新為路徑,以向新的高度前進為取向的文化意識

  隻有站在世界大局和歷史大勢的制高點上,才能充分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的意義。

  首先要有歷史的眼光,把中華民族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看作一個連續的整體,自覺堅定地宏揚中華民族的主體精神。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注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我們今天從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說到底,就是由中國人,在中國這塊土地上,以實現社會主義和民族振興的美好理想為目標,按照中國自己的方式探索創造出來的事業。作為一種社會主義的實踐,其“中國特色”就在於,它是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因而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的。所以,要把建設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宏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持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發揮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看作是一個統一的過程,看作是宏揚中華民族主體精神的新的目標和境界,自覺地擔當起來。

  其次要有改革創新意識,使優勢成為優化的資源,使實力成為超越的助力。對我們來說,已有的優勢和實力,是應該充分依靠並可以盡力發揮的潛力與條件,卻不等於現成的結果,更不是歷史的終點。因此,我們清醒地估量自己的優勢和實力,絕不是為了逃避現實,回避挑戰,自我滿足,停滯不前,玩物喪志,坐吃山空﹔而是為了在激烈競爭的國際環境中,既看到挑戰,也看到機遇,從而更好地調動民族傳統文化資源,繼承和發揚自己的優勢,運用實力,揚長補短,力爭以“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宏偉業績,再創中華文化新的輝煌。隻有這樣,才能不辜負中華民族世世代代的積累,對得起海內外中國人血汗凝成的實力。

  最后,也要注意排除各種文化盲目性的干擾。例如在看待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意義時,有幾種以“終結論”為特征的歷史虛無主義態度,是絕不可取的:

  一種是無視民族主體,以所謂“現代性”和全球化為理由的“終結論”:僅僅把中國近代以來落后挨打的遭遇歸咎於傳統文化,卻看不到一直尋求民族振興的力量來自何處,以為中國傳統文化將止步於現代化和全球化﹔以為要融入現代世界的主流,就要把眼光向外,追隨西方﹔對於西方,盡管看見那裡的某些“果實”很美,卻不知道這些果實出自怎樣的文化之“樹”,有怎樣的生長條件和過程,卻要直接“移植”過來,不管“水土”如何。這種把“非中”、“西化”當作最終出路的思想,當然與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優勢無緣,卻無異於古人擯棄過的“東施效顰”、“邯鄲學步”。

  另一種則相反,是以現代性和全球化的“困境”為理由,力求反証中國傳統道德和人治主義文化優越與完備的“終結論”:總是以復古心態理解文化復興,無視歷史上的挫折和教訓,一廂情願地美化過去的東西,僅僅把古人的道德理想和說教當作精華,熱衷於無批判地重復和把玩。這種把“復古”當作導向的優越感,實際上意味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優勢終結於古人描述的道德理想和規范體系,此外更無先進的思想資源。因此它不僅“排外”,也“非今”(厚古薄今),看似堅守傳統,卻恰恰是閹割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整體優勢,甚至還把歷史已經証明了的劣勢當成了優勢。

  還有一種,是眼下頗有市場的以急功近利為理由的“終結論”:認為優秀的傳統文化終結於書本和理想,與現實並無關系,“遠水不解近渴”,“成功不需要文化”﹔隻求滿足一己一時之需,獲得一己一時之利,為了獲得權力、金錢或地位,便可以無視規范,不講品位,不擇手段﹔為了獲得一點感官的享受,便不惜以低俗為榮,消費至上,排斥理想,拒絕高尚﹔貪圖享樂而蔑視勞動,崇尚投機而褻瀆誠信,以炒作取巧冒充創新,等等。這種把“非文”當作“自我解放”的庸俗態度,看似在張揚個體權利方面很有現實感和現代感,與前兩者有所不同,實則是把中西文化史上的糟粕當成了寶貝,走向自我放逐,甘願扮演人類文明寄生虫的角色。

  無論是“非中崇西”,還是“非今復古”,抑或是“非文無品”,等等,各種文化虛無主義的共同點,最終都是無視中華民族自我現代化的主體性,特別是不把包括自己在內的當代全體中國人看作是中華文化的主體,拒絕以今天的全體中國人為主體來進行文化反思和自我超越,有意無意地割裂、放棄了中華民族主體的權利與責任。割裂了權利與責任,就是瓦解了民族主體,就是犧牲了整體和未來。這種心態是與我們民族振興的大業完全背道而馳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前所未有的事業,我們不能在錯綜復雜的文化現象面前迷失方向。無論繼承宏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是分析借鑒西方現代文化,都有一個立足於自己現在的實際,以科學的理論和方法為武器的問題。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價值觀和文化觀都告訴我們:無論我們傳統文化已有的東西,還是我們缺少而國外所有的東西,都不能盲目取用,而必須以提升人民的生活質量和精神境界、壯大國家民族的實力為標准來取舍。而這也正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突出優勢所在。因此我們的著眼點,首先應該是繼續高揚中華民族的主體精神,通過努力壯大我們的文化優勢,增強國家的文化實力,去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應有的文化面貌。而目前最需要的,是確立一種以今天的國家民族之“我”為主,以實踐為原動力,以改革創新為路徑,以向新的高度前進為取向的文化意識。對此形成共識,將使我們有足夠的清醒和自信:

  “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也一定能夠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作者為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朱書緣、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