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劉慧:欠發達地區更要講求發展質量

2013年10月16日09:02   來源:《求是》

原標題:欠發達地區更要講求發展質量

  三、為實現可持續有后勁的發展打牢根基

  寧夏從發展思路的轉換到開辟新的發展路徑,關鍵是要形成破解各種制約因素的體制機制,必須圍繞培育可持續有后勁的發展能力來制定規劃和政策,全面打造經濟發展升級版。這個規劃應該是一個包括國土空間開發、產業結構調整、基礎設施改善、加快技術創新、優化開放環境、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在內的綜合政策框架。

  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寧夏區域差異巨大,經濟總量、主要礦產資源以及水資源的90%以上均集中在沿黃經濟區,中南部地區廣袤但經濟總量不到全區的10%。因此,必須按照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構筑主體功能定位清晰、國土空間高效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區域發展格局。充分發揮主體功能區規劃的基礎性與約束性作用,加快建立集約高效有序的發展模式。構筑以沿黃經濟區為核心,固原市為次中心,以100個重點鎮和3000個中心村為基礎的“1113”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引導全區人口、產業主要向沿黃經濟區集聚,南部山區主要向固原市及縣城集聚,村鎮主要向重點鎮和中心村集聚,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大幅度向中南部地區和農村傾斜,讓全區人民享有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務。

  調整產業結構,打造現代產業聚集區。寧夏是在發展相對滯后的條件下進入經濟轉型升級期的。因此,必須堅持在擴大經濟總量的基礎上調結構,以增量擴張帶動存量調整。堅定不移地推進工業強區戰略,著力打造國家重要的大型煤炭基地、“西電東送”火電基地與煤化工產業基地。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倍增計劃”,積極發展新能源、新材料、先進裝備制造業、生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實施服務業發展提速計劃,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打造輻射西部、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現代服務業基地。推進三大農業示范區建設,加快發展13個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帶,高標准建設120個現代農業示范基地。

  打破瓶頸制約,開拓轉型發展新空間。嚴格按照區域環境容量與國家環境約束指標選擇、布局寧夏產業,堅決淘汰落后產能與高污染企業,大力發展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抓好沿黃城市帶綠色景觀長廊、賀蘭山東麓生態防護長廊、中部干旱帶防風固沙長廊和六盤山生態保護長廊“四大綠色長城”建設,構建西部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按照“北部節水,中部調水,南部開源”的分區治水思路,全面建立健全嚴格高效的水資源管理體制,抓緊興建一批事關發展全局的重點水利工程,提高寧夏水資源管理與水安全水平。盡快建成以干線鐵路、高等級公路、干線機場為主骨架的現代化綜合運輸體系,全面提升交通運輸能力與產業布局、經濟和人口分布的適應水平,筑牢未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堅實基礎。

  堅持創新驅動,強化轉型發展原動力。建立企業、大學和科研機構緊密結合的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大力培育創新資源,健全創新體系,圍繞自治區特色優勢產業,完善科研院所布局,建設一個產業一個研發平台、一套研究機構的科技成果轉化公共服務平台,重點在能源化工、新能源、新材料、先進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特色優勢產業、節能環保、人口與健康等領域取得新突破。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柱產業、特色產業和重點領域,培養一批創新型科技人才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急需人才,為我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堅實的人才保証和廣泛的智力支持。

  優化開放環境,著力打造內陸開放高地。開放的力度與水平,決定著寧夏現代化建設的效率與進程。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的建設與推進,要著眼於廣泛集聚國內外先進生產要素,充分利用國家向西開放的戰略機遇,發揮寧夏回族穆斯林文化優勢以及與阿拉伯世界先行交往優勢,將寧夏建成我國向西開放的前沿陣地。加快建設寧夏與中亞、中東、非洲各國的經貿文化合作交流平台,讓更多企業和生產要素利用這個平台“走出去”、“引進來”。創造更加優良的開放環境,打造國內外資源、資本、人才、產業的集聚地,吸引國內外企業在寧夏發展,為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夯實基礎,構筑起能源安全、邊疆穩定及民族和諧的局面。

  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提高經濟發展質量的出發點和歸宿,更關系到民族地區的長治久安。加快生態移民搬遷,強力推進中南部地區扶貧攻堅,實施更加積極的創業就業政策,千方百計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大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向農村和貧困地區傾斜,構建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穩步提高保障水平。堅決貫徹落實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牢固樹立“三個離不開”的思想,堅持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朱書緣、謝磊)
相關專題
· 《求是》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