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張維為:從國際政治實踐看“普世價值”的多重困境

2013年10月16日08:36   來源:《求是》

原標題:從國際政治實踐看“普世價值”的多重困境

  實踐困境:從“阿拉伯之春”到“阿拉伯之冬”

  2010年底開始,西亞北非阿拉伯國家發生一系列以“民主”為號召的反政府運動,波及突尼斯、利比亞、也門、埃及等國,多國政權被推翻。這場政權更迭潮被西方媒體稱為“阿拉伯之春”,它們高呼“一個新中東即將誕生”。但僅僅過去兩年多時間,“阿拉伯之春”已變成“阿拉伯之冬”:利比亞內戰后,各部落擁兵自重,整個國家陷入了失控狀態﹔突尼斯經濟受到重創,國內世俗化和伊斯蘭化勢力持續斗爭﹔也門經歷了部落間戰爭、教派間(遜尼派和什葉派)戰爭、政府軍與“基地”組織的戰爭,不排除還可能爆發南部獨立戰爭。

  作為中東地區大國,埃及跌宕起伏的經歷更引人注目。2011年初反政府示威浪潮使長期執政的穆巴拉克總統下台。2012年大選,穆斯林兄弟會穆爾西上台,但世俗派與伊斯蘭派的爭執沒有因舉行選舉而減少,恰恰相反,兩大派矛盾不斷加劇,雙方均不願意妥協。政權更迭帶來的持續動蕩,重創埃及經濟,不僅資本外逃,企業關閉,工業生產嚴重下滑,而且物價飛漲,犯罪率飆升。2013年7月,軍隊廢黜了民選的穆爾西總統,導致新的混亂和動蕩,世俗派和伊斯蘭派斗爭愈演愈烈,爆發大規模流血沖突,前景不容樂觀。

  綜上所述,“顏色革命”和“阿拉伯之春”波及的國家,都經歷了政治混亂、社會動蕩、經濟凋敝。其實,這種從“希望”到“失望”的過程是可以預期的。首先,西方“普世價值”模式根本解決不了這些國家的深層次問題:既解決不了前蘇聯國家的民族矛盾、地區矛盾和經濟困境,也解決不了阿拉伯世界的人口爆炸、貧窮和經濟結構問題。推動“普世價值”模式反而使這些國家陷入動蕩,使原本就分裂的社會更加分裂,使它們面臨的各種問題擴大化、復雜化和持久化。

  其次,國家是一個包含了政治、經濟和社會三個層面的有機體,“普世價值”導向的政治變革,最多隻能觸及這個有機體政治層面的某些變革,另外兩個層面的改變則難以實現,這也是為什麼西方在世界各地推行的“普世價值”模式,最終都“水土不服”,一個接一個失敗。

  第三,國際政治實踐表明:在一個經濟相對落后的國家,政府如果不能凝聚全社會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共識,並在此基礎之上推動符合民情國情的政治變革,而是把解決一切問題的希望都寄托於所謂“普世價值”和“民主化”,則其成功的概率為零。這種單向度的政治變革隻會使民眾產生不切實際的期望,而政府永遠滿足不了這些期望,結果期望轉變成失望,而且是具有巨大破壞力的失望,從而使社會陷入動蕩,經濟走向凋敝,甚至整個國家都可能走向解體,最后隻能靠西方大國來收拾殘局。這大概也是這些西方國家本來的意圖,而且它們會繼續以支持“普世價值”為名,拉一派,打一派,使這些國家陷入持續的內斗,最終整個國家隻能成為它們的附庸,永世不得翻身。

  好在今天的中國已經探索出自己的成功之路。我們可以自信地審視所謂的“普世價值”帶來的各種問題和困境,這將有助於我們更加堅定地走自己的成功之路,同時我們也為那些因迷信“普世價值”而陷入動蕩的國家和人民祈福,衷心期待他們在經歷了嚴重挫折之后,汲取教訓,大膽探索,最終找到符合自己民情國情的發展道路,實現國家繁榮和人民幸福。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朱書緣、謝磊)
相關專題
· 《求是》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