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張國驥:清嘉慶道光時期的吏治危機

2013年09月12日15:40   來源:人民網-人民論壇

原標題:清嘉慶道光時期的吏治危機

清代嘉慶道光兩朝,如果從嘉慶1800年親政算起,到1850年道光逝世,正好是50年。我認為清嘉慶道光時期這50年,其吏治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嚴重危機,包括官場道德危機和官場人才危機,我把它概括為吏治危機。

吏治危機,其意義在於此時吏治不但極其腐敗,而且極其無能。腐敗不僅僅是個別的貪污受賄、徇私枉法,而且還表現在官場道德的整體墮落、全面而嚴重的官場道德危機﹔而無能不僅僅表現在官員不干事,不想干事,干不了事,還表現在昏庸、平庸和無知者充斥官場,奴才充斥官場,出現了官場人才危機。

官場道德危機:集中表現在官場貪污腐化、欺騙蒙蔽、消極怠工等方面

在清嘉慶、道光時期,像歷代封建王朝一樣,是以儒家的道德准則作為官員的行為准則,概括起來主要是四個方面,即仁政愛民、忠君愛國、廉潔奉公、公明勤儉。清嘉慶、道光時期的官場道德危機,也就是作為指導和規范封建官員為官從政的道德准則的危機。這集中表現在官場貪污腐化、酷烈虐民、欺騙蒙蔽、消極怠工和漠視民生等方面。

腐敗是中國歷代專制政體下官場的一個毒瘤,應該說是自古有之,但歷史上沒有哪一個朝代像清朝后期那樣,到了無官不貪、有吏皆污的程度。

清嘉慶、道光時期官場的唯利是圖已成風氣,封建官員那種必須遵守的廉潔奉公的道德准則,對大多數官員來說已形同虛設。做官必先問肥缺,“出任之始,先論一利字”。嘉慶初年,洪亮吉說官員上任前都要分析各種官位能夠撈多少油水:“各揣乎肥瘠,及相率抵任矣,守令之心思不在民也,必先問一歲之陋規若何,屬員之饋遺若何,錢糧之贏余若何,不幸而守令屢易,而部內之屬員、轄下之富商大賈,以迄小民,亦大困矣。”

官員的唯利是圖達到了毫不隱諱、明目張膽的地步,有些記載十分生動形象,如京官劉彬士到浙江任巡撫時就公開說:“窮翰林出身,住京二十余年,負欠不少,今番須要還債。”人們都說他如“餓虎出林,急不能待”。

不擇手段、唯利是圖最典型的例子要算震動一時的殺官滅口案了。

按照清代規定,凡賑災,一般要派官員查賑,以防地方官趁辦賑之機營私舞弊,中飽私囊。嘉慶十三年(1808)夏,江南淮安山陽縣暴雨成災,朝廷派知縣李毓昌前往查賑。李毓昌率家人到受災各鄉村查點戶口,查出山陽縣縣令王伸漢捏報戶口浮冒賑災款近30000兩。李毓昌准備揭發到府。王伸漢探知后,重賄求情,但都為李毓昌拒絕。王伸漢又懇請自己的上司淮安知府王轂向李毓昌說情,王轂對李毓昌說:“吾輩皆同官,誰無交誼?古人有言:好官不過多得錢耳。不然,是毀王(縣)令之家,而蹙其命也。彼豈能甘心於君者?”

王轂的求情,其中一句話很有意思,“好官不過多得錢耳”,他還說這是古人說的,真是令古今的官員大開眼界。當然,這同樣遭到李毓昌的拒絕。於是,王伸漢賄賂李毓昌的家人,密謀毒殺李毓昌,並焚毀戶口清冊,又用2000兩銀子買通知府王轂。這就是震動當時的山陽縣令殺官滅口案。

事后還得知,先后派往山陽查賑的官員共有10人,其中除教諭一人沒有收受賄賂和李毓昌被殺外,其余8人都收受了賄賂。從這個典型的案例中可以看到當時官場的貪婪之風,而且這種貪婪帶有非常野蠻和殘酷的色彩,從政清廉、仁政愛民的道德准則,在這些官員中起不了什麼規范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此時大批官員不顧朝廷禁令,以身試法,帶頭吸食鴉片,甚至販賣鴉片,從而使這時的官場腐敗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清嘉道時期,由於貪官、庸官和昏官充斥官場,從而導致這時另一官場病態的產生和泛濫:書吏的權力膨脹,差役的橫行霸道。

書役是書吏和差役的簡稱。從整體上說,在徇私舞弊、貪贓枉法、魚肉百姓等方面,兩者有共同之處,但手段各有不同。書吏有文化,有官場辦事經驗,大多貪婪而狡詐﹔差役大多沒有文化而有辦事經驗,大多貪婪而殘忍。最可怕的是他們往往狼狽為奸,這就使得有清一代特別是晚清時期,成為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殘酷、最黑暗的書役橫行的時代。

在清代,高官中滿人居多,中低級官員中漢人居多。滿人官員中有的連漢文都不懂,但權大位高,而漢人官員升遷的機會少,怨氣大。這樣導致清代的官員中大多依賴書役辦事,書役的權力逐漸擴大。清代的許多官員本身腐敗無能,又任意放縱書役,加之制度上的嚴重缺陷,致使書役橫行無忌,目無法紀,而清政府又無力加以整頓,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吏治腐敗和道德危機。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人民論壇》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