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提高中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效率的思路
總體來看,中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在改革的關鍵時刻起到了重要的保駕護航作用,功不可沒。但是由於制度的建設和發展並沒有完全跟上社會發展的需要,過分注重了與經濟體制改革配套,而忽略了制度本身建設的意義和應當具有的多方面功能,因此進入上世紀90年代以后各方面效率都出現了偏低的問題。直到黨的十六大以后,特別是在2004年“國家建立健全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被寫入憲法﹔2006年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把社會保障制度作為“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加以高度重視﹔2007年黨的十七大提出努力使全體人民老有所養的社會建設目標以后,隨著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發展思路的明確、覆蓋面的擴大和保障待遇的提高,制度效率有提高的趨勢。
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設計應當尊重國情及其發展變化,尊重制度發展的普遍規律 ,這是制度設計成功必須遵循的一條基本原則。針對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的現實國情和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存在的問題,提高制度效率的主要思路是:
在社會效率方面,順應我國社會共同富裕、團結互助和尊重差別、差異的公平觀念,順應人們對有保障的老年生活的新期待,應對快速工業化、城鎮化、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結構性變動,按照大的職業群體而不是按照城鄉身份設計制度,形成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公職人員基本養老保險、農民基本養老保險和居民養老津貼四大板塊,重點做好農民社會養老保險同職工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之間的銜接﹔堅持統賬結合的基本制度模式,並快速實現基礎養老金的全國統籌﹔拓寬不同利益群體表達意願渠道,建立有利於促進達成社會共識的平等協商機制。
在經濟效率方面,提高我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經濟效率的思路是:(1)鑒於我國資本市場尚不完善,考慮到發達國家尚不能保証個人賬戶基金的穩定增值,應當適當縮小個人賬戶規模以降低基金保值增值壓力,同時擴大統籌賬戶規模,更好地發揮制度互濟和再分配的功能。(2)進一步完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設計,給參保者穩定的未來養老預期以促進消費﹔做好不同制度之間的銜接和不同地區之間養老保險關系的轉移接續,以促進勞動力自由流動﹔應該建立退休年齡同人口預期壽命聯動的機制。考慮到不同職業群體間退休年齡差距比較大,目前首先應當把不同職業群體的退休年齡拉齊。
在政治效率和文化效率方面,雖然政治效率和文化效率是社會效率和經濟效率的派生效率,制度社會效率和經濟效率的提高,相應地會帶來政治效率和文化效率的提高。但從著眼於鞏固執政黨的執政基礎的角度出發,提高政治效率和文化效率還應該關注下面幾個問題。一是按照社會發展總體目標來規劃制度目標。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是通過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我國社會發展的“兩個一百年”目標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本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待遇目標等,都應當服從並服務於社會總體發展目標。二是把黨的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充分體現在制度設計和管理中,提高制度執行效率,努力增強人民的幸福感。三是在制度設計中確立符合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文化導向。應該通過扶危濟困、互助互濟等制度設計,強化中華民族敬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和以團結互助為榮的社會主義美德,增進社會凝聚力。考慮到我國是一個未富先老、快速老齡化的發展中國家,當前尤其應當提倡家庭養老的社會觀念,提倡依靠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實現體面養老的觀念。
提高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中觀效率的主要思路是:(1)鑒於我國是發展中國家而且人口多、地區差距大,又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老齡化快速發展階段,繳費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應是未來相當長時間內我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主體。(2)在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方面,重點解決提高統籌層次和擴大覆蓋面的問題,應將穩定就業的農民工和靈活就業人員納入制度覆蓋范圍,改善制度撫養比,降低企業繳費率。應當縮小個人賬戶規模,以減輕個人賬戶基金的巨大保值增值壓力。(3)在精算的基礎上確定合理的繳費率及其調整機制。(4)對相關管理部門的機構和職能進行整合,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同時,建立比較完善的監督機制,促進提高養老基金的運營效率和經辦機構的行政效率。
(原載於《理論學刊》,2013年第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