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張怡恬:對中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效率的分析與評價
張怡恬
2013年07月29日14:10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三、對中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政治效率和文化效率的分析與評價

政治效率是社會效率和經濟效率的派生效率,其評價依據主要是制度能否促進公眾增強對執政黨的政治綱領的認同和國家認同。文化效率也是社會效率和經濟效率的派生效率,評價依據主要是制度是否推動了社會文化進步。與社會效率和經濟效率的波動相對應,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政治效率和文化效率也會出現起伏。

我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政治效率和文化效率出現起伏,與制度社會效率和經濟效率波動相關,從深層次看,它緣於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中曾一度體現出的過分強調個人負責思想和過分注重以收入差距激勵勞動者提高生產效率的差別化思想,同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互濟和風險共擔的性質有所偏差,同共同富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流價值觀和建設目標不相適應。

由政府主導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其制度設計和發展體現著執政黨的社會發展理念。它並不是市場經濟內部自然生成的市場經濟體制的一部分,而是由政府主導的對市場經濟進行糾正的外部植入力量,或者說是對市場經濟造成的社會偏差進行糾正的社會平衡制度安排。因此這一制度在理念上應當是著眼於縮小收入差距,特別是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而不是相反。如果對這一點缺乏深入的認識,在制度發展中就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四、對中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中觀效率的分析與評價

中觀效率也即制度運行效率。評價依據主要是財務平衡狀況,資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和制度的可持續性。有三個方面的問題導致中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隱性和顯性成本都比較高,存在資源配置不合理和浪費現象。

試點先行的改革步驟提高了制度成本。試點先行的改革路徑在初期固然有利於改革措施的推行,但也會造成制度的地區分割甚至碎片化,統籌層次低,待遇差距大。而基本養老金的區域分割又導致財政失衡, 並且提高統籌層次因為面對地方利益博弈而變得十分困難。這一系列的后果最終又表現在繳費率偏高、資源配置不合理和浪費、財政壓力大等方面,影響制度的可持續性。

制度設計本身存在的問題,影響了制度中觀效率。(1)制度過於不透明。特別是繳費和待遇之間的關系不明確,參保者對未來就會缺乏預期,導致參保意願較低,制度缺乏吸引力。(2)轉制成本巨大。從現收現付制轉為統賬結合制,對轉制成本的估計不足。雖然個人賬戶由11%縮小為8%,但做實的成本依然很大。(3)制度設計不夠合理。一是大量年輕的進城務工人員、靈活就業人員特別是農民工未被城鎮職工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覆蓋,制度覆蓋面小,制度內的實際撫養比提高,削弱了制度可持續性。二是不同制度之間差距過大和難以銜接,進一步改革和整合必須付出額外成本。

基金投資渠道狹窄造成貶值風險巨大。由於資本市場不發達,社會養老保險基金和個人賬戶資金投資渠道狹窄,基金的收益率低,加重了財政負擔的同時對制度的財務可持續性提出挑戰。

(責編:方蕊娟、朱書緣)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部編者文匯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