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李橋銘:蘇聯軍隊“非黨化”的歷史悲劇
李橋銘
2013年07月09日14:18   來源:紅旗文稿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1917年十月革命時期,近20萬布爾什維克黨員領導不足3萬人的工人赤衛隊和革命士兵,奪取政權,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擁有200多萬黨員的蘇共領導人民,戰勝了德國法西斯﹔70多年后,擁有近2000萬黨員和530萬軍隊(其中軍官130萬)的蘇共卻自我否定、自我繳械,喪失政權、亡黨亡國。蘇聯解體后,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羅伯特·蓋茨飛到莫斯科,他驕傲地在紅場散步,並宣稱:“我們知道,無論施加經濟壓力還是進行軍備競賽,甚至用武力也拿不下來。隻能通過內部爆炸來毀滅它。”當年,蘇共放棄對軍隊的領導,國家危急關頭軍隊袖手旁觀,最后瞬間蘇聯分崩離析,蘇共土崩瓦解,教訓深刻!

一、 蘇共丟棄列寧建軍原則,取消了黨對軍隊領導的組織保証,致使危急關頭軍隊不聽指揮

對於“無產階級軍隊究竟由誰來領導”這個問題,蘇共內部在蘇俄紅軍組建前后,有過激烈、尖銳的爭論。列寧及斯大林的態度和指導思想十分堅決,就是“無產階級政黨必須獨立地行使對紅軍的領導權和指揮權”。1918年11月,蘇俄中央執行委員會決定,成立專門領導紅軍及一切武裝力量的工農國防委員會,列寧既擔任委員會主席,又擔任黨的領袖、政府首腦,從而實現了蘇共對紅軍的絕對一元化領導。同時,蘇共在紅軍中建立了堅實的組織系統,各級黨組織、政治部和軍隊政治委員列入紅軍組織編制,政治部成為蘇共在軍隊中的組織核心。在多次艱難的歷史時刻,蘇共堅決貫徹列寧的建軍原則,克服危局,戰勝了國內外各種敵人。紅軍初建的國內戰爭時期(1918年至1920年),蘇聯軍隊在團以上部隊實行集體領導制度,兵團由軍政指揮員共同指揮,集團軍、方面軍由革命軍事委員會指揮﹔黨動員了優秀黨員總數的一半到紅軍中去,構成了部隊的基本核心,擊敗了14個資本主義國家的武裝干涉。衛國戰爭初期,面對戰場上蘇軍嚴重失利的險惡形勢,斯大林發布《關於改組政治宣傳機構和實行軍事政治委員制度》的命令,在團以上部隊重新實行政治委員制,蘇聯紅軍迸發出了旺盛、頑強的戰斗意志,在莫斯科、列寧格勒、斯大林格勒城下粉碎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20世紀80年代,戈爾巴喬夫開始推行改革。對軍隊的改革從削減軍費開始,進而對其使命任務和體制編制進行調整,主動放棄了對軍隊的領導。為表現“新思維”,並樹立改革形象,戈爾巴喬夫及部分蘇共領導人刻意與軍隊保持距離。蘇軍40集團軍司令格羅莫夫說,當集團軍從阿富汗完成撤軍(1985年2月15日)回到蘇聯境內時,“沒有一名國家領導人,或者是國防部的領導人來迎接我們”,“故意不重視部隊撤出阿富汗這件事是克裡姆林宮領導人的失策表現之一,戈爾巴喬夫的戰友們隨隨便便就將前任的錯誤推到我們身上”。(﹝俄﹞鮑·弗·格羅莫夫:《有限出兵——蘇軍第40集團軍司令回憶錄》,軍事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239頁)駐阿蘇軍作戰指揮組副組長利亞霍夫斯基也說:“蘇聯高層領導人當中沒有一個人認為需要參與歡迎在異國他鄉浴血奮戰多年的軍人歸來,再次暴露了對軍隊的冷漠和毫不關心,軍隊執行了他們下達的命令,而現在他們已不再需要軍隊。”(﹝俄﹞A·利亞霍夫斯基:《阿富汗戰爭的悲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第394頁)在1986年至1991年軍隊維護國內秩序的一系列事件中,每當部隊與分離或民族主義運動分子發生沖突時,戈爾巴喬夫及蘇共政治局都採取模糊責任的方式非難指責軍隊。特別是在1989年4月的第比利斯事件中,戈爾巴喬夫在媒體上公開指責按照他和政治局命令“維護法律秩序”的空降兵和內務部隊。時任圖拉106空降師師長列別德在回憶錄中提到:“這一事件使得軍官對黨的領導的態度開始向危險的方向轉變,隨后作戰師、團拖延或拒絕執行命令的事情不斷發生”。(﹝美﹞威廉·奧多姆:《蘇聯軍隊是怎樣崩潰的》,新華出版社2001年版,第301頁)

為體現“民主化”思想,蘇共在軍隊體制編制調整中,逐步削減了各級政治機關和約8萬名政治工作軍官,撤銷了總政治部,並在“蘇共組織在武裝部隊中的工作條例”中規定,“蘇共組織及其機構不得干預行政人員和軍事指揮機關的工作”。特別是全蘇第三次人代會通過的《關於設立蘇聯總統和蘇聯憲法修改補充法》,從法律上剝奪了蘇共領導和指揮軍隊的最高權力。由此,蘇軍內部刮起了“退黨風”,特別是年輕軍官的主動退黨“最終匯成洪流,包括空軍司令沙波什尼科夫也棄黨而去”。(﹝美﹞威廉·奧多姆:《蘇聯軍隊是怎樣崩潰的》,新華出版社2001年版,第251頁)

蘇共從組織上放棄對軍隊領導的直接后果是,“一個人可以拉走一支部隊”,軍隊在國家危難關頭倒戈。在1991年“8·19”事件中,以格拉喬夫司令為首的空降兵進入莫斯科,執行控制俄羅斯共和國辦公大樓——白宮的任務,格拉喬夫陽奉陰違,以執行國防部命令為名,行支持民主及分裂勢力之實,陣前調轉槍口﹔以克格勃將軍卡爾普欣為首的“阿爾法”行動小組,陣前拒絕執行克格勃總部下達的強攻白宮、抓捕葉利欽的命令﹔空軍司令沙波什尼科夫先是以天氣不適宜飛行為由,延遲輸送空降兵的運輸機起飛,后又引導機群錯降機場,使空降兵無法在預定時間內集結,同時直接向葉利欽表示空軍支持他。蘇共、蘇聯政府由此失去了對國家的掌控,“8·19”事件后不到一周,蘇共即土崩瓦解,同年底,蘇聯大廈轟然倒下。

(責編:朱書緣、趙晶)

相關專題
· 《紅旗文稿》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