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盤點“非典”十年:公共治理體系變革
薛瀾 劉冰
2013年06月17日14:42   來源:學習時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在綜合協調方面,“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在全局性危機事件的應對中顧此失彼。“非典”危機由單純的公共衛生事件逐步演變為影響到經濟外貿、社會秩序、政治穩定以及國際形象等各個方面的復合型危機,需要總攬全局的應對措施。但在當時的行政體制下,危機應對所需要的權力和資源分散在各個部門中,利益分割,信息阻滯,多龍治水,上下不暢,職能出現錯位和重疊,缺乏具有會商決策功能的綜合體系和綜合協調部門,沒有建立起處理不同性質危機事件的協調機制。一旦需要動用各方資源的重大危機爆發,或是多種危機事件並發,可能會使政府在處理危機事件中的政策不能很好地協調。
  在國際合作方面,“非典”危機還揭示出我國對全球治理的距離與陌生。“非典”爆發的 2003年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第三年,我國對各類國際組織的戰略目標、運行模式和國際合作機制的認識尚處於起步階段。在經濟開放的同時,我國對公共事務的國際合作保持謹慎態度,不僅失去了借助於世衛組織的“全球爆發預警與回應網絡”(GOARN)、“健康城市”網絡等全球網絡和政策工具以阻斷疫情的良機,而且嚴重影響了我國政府的國際聲譽和大國形象。事實上,全球化時代中,公共事務的治理至少發生了兩個重要的轉變:一是本地危機極易通過人員流動、空間關聯、經濟和技術聯系等演變為全球危機,打破了傳統國家的地理邊界和制度架構﹔二是一部分國際組織已成為特定事務中資源和權力的匯聚點,形成了基於專業知識和能力的治理權威。參與全球治理是全球化時代的必然選擇,“非典”加速了我國公共事務治理國際化的進程。

(責編:萬鵬、趙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