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不失時機地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是黨的十八大的明確要求,也是新一屆政府的庄嚴承諾,更是關系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成敗的核心問題所在。這些年來,我國在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形成了基本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組織架構和職能體系,但問題仍不少,集中表現在政府職能越位、缺位問題依然突出,不該管的管得過多,一些該管的又沒有管好。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干預過多,不僅難以真正彌補市場失靈,還容易滋生腐敗和尋租行為、增加企業成本、抑制市場活力,影響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公章圍城”、“龜速辦証”、“跑部錢進”等一些熱詞的出現,就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廣大群眾對“簡政放權”的呼聲。
眼下,中國經濟面臨很多過去從未遇過的矛盾和挑戰,更迫切需要我們以更大力度,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上“簡政放權”,下放生產經營活動審批事項,清理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障礙、取消不合理的政策和制度規定,為企業鬆綁,向市場放權。應該看到,“簡政放權”,減掉的是審批環節,轉換的是政府職能,降低的是過程成本,優化的是服務流程﹔放棄的是“官本位”意識和不良作風,強調的是服務和監管,釋放的是活力、動力,集聚的是民心、民意。
改革貴在行動,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是政府的“自我革命”,涉及政府部門職能定位、權力調整和管理方式改變,阻力不小。此次,國務院下決心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項目,就是要自我“開刀”,通過拆除利益藩籬,減少微觀事務管理,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加法”。有關部門必須以“壯士斷腕”的決心自覺行動,限期完成職能轉變各項任務,絕不能“換湯不換藥”、明放暗不放﹔當然,也不能一放了之,要保証各項工作“無縫對接”,做好與相關法律法規的銜接,避免管理“真空”。各級政府都要適應職能轉變新要求,真正把錯裝在政府身上的手換成市場的手,做到事前審批要多放,事中事后監管問責要到位,以政府職能轉變的新成效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