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

想把生命的質量再提高一點,就必須學習——專訪經濟學家宋養琰

人民網 萬鵬

2013年05月13日10:19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生命的長短用時間來計算 生命的價值應用貢獻來衡量

記者:宋老師,您今年已經87歲高齡了,和您交流之后,我卻覺得您內心依舊充滿青春的力量。對於生命的話題,很多文人學者都有不同的體悟,您是如何來看待生命的話題?

宋養琰:我記得作家蕭伯納曾說過,人到老年最大的悲劇是萬念俱灰,一切隻好聽從命運的安排。其實,在我看來,老並不是人生的終點,而只是人生的一個驛站,這個驛站距離終點還有一段或長或短的路要走,還有一些事要做和能做。人活於世,不能永遠處於進攻狀態,如搶灘登陸,攻城略地,但也不能因為進入老年,就丟盔卸甲,一瀉千裡。人是一種極具進取的動物,任何時候都必須活在一種希望和理想之中,希望和理想有大有小,有長有短,在尚有希望和理想的日子裡,酸甜苦辣都應承受,而且也能承受。至於希望和理想最終能否實現,實現多少,那就要看自己的努力程度和生命的造化了。

我已經是87歲的老人了,但人老心不老,總想在有生之年多做些事。我曾講過,人生在世,做人要有兩顆“心”:一是“事業心”﹔二是“良心”。前者是目標和動力,后者是本分,二者相輔相成。從結果上看,事業是一種載體,其中,濃縮了人的才干、做人的規范(倫理和道德)及其理想和抱負。所以應把事業放在第一位。這裡我講的“事業”,對我來講,並非一定要做那些轟轟烈烈廣為人知的大事,而是爭取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為人民多做一些有益的事,事不論大小,都叫做事業。當然,也不要過多地計較社會承認或不承認,承認也好,不承認也罷,甚至反對也可以,隻要自己執著地去做,爭取多做出一些成效來,而且問心無愧足矣。至於說到“良心”,起碼包括人的善心、仁心、義心、孝心,還有識別是與非、好與歹、善與惡之心。我體會生命的長短是用時間來計算的,生命的價值是用貢獻來衡量的。愛因斯坦說過:“一個人的價值,應當看他貢獻什麼,而不應當看他活得多久。”

唐代詩人李商隱有詩雲:“無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這樣的思想很值得我們效仿、珍惜,其中涵蓋著的閑適恬淡、悠然自得的境界,是老人所必須的。英國大文豪蒙田在其名著《隨筆》裡說:上了歲數后,漸漸擺脫了困擾生命的種種欲望和憂患,不再操心財富、榮譽、地位,如釋重負,無比輕鬆!

這些大師的生活、精神、靈魂乃至品行境界,實非我所能及。但他們宛若一涓涓清泉,流過心田,輕撫我曾經有過的傷痛﹔亦如一盞盞明燈,光耀於心扉,驅散靈魂的陰霾。故我對他們,隻能高山仰止,心向往之了。 

宋養琰老師2012年的“業績”:

宋老師最后談到,在2012年,他應報刊之約,經過自己努力,在科研上略有點成就,但是大不如往年,寫成並發表幾篇論文和散文,其中發表在1月29日《經濟學家》上的題為《南巡在中國改革開放中的歷史地位》、發表在1月29日《經濟學家》上的題為《社會主義的五種模式和三種類型》、發表在1月30日《企業黨建》上的《改革開放四個階段和四大亮點》、發表在2月10日《鄭州日報》上的《小平同志南巡講話》、發表在2月12日《福建省社科聯社科界》上的《經濟學家的使命》、發表在3月16日《中國社會科學報》上的題為《回眸五七干校》、發表在6月17日《經濟學家》上的題為《如何看待和利用西方經濟學》、發表在8月17日《中國社會科學報》上的題為《鐘情於山水之間》、發表在9月3日《企業報》上的題為《家族企業利路在何方》、發表在12月3日《中國企業報》上的題為《老樹發新枝》等。

此外,還有幾篇文章是2012年寫成的,2013年初才見報。如《暢想“改革紅利”》,發表在1月21日《理論經緯》上﹔《解決六大矛盾 ,實現改革紅利最大化》,發表在2月2日《《經濟學家》上。還有幾篇文章在網上發表。如《我是怎樣讀解資本論的》,《大柳巷:淮河之濱的“桃花源”》。在2012年,他應邀參加了幾次全國性的學術理論研討會,並均在會上做了簡短的發言,網上也都有報道,大多見報,好壞自有公論。  

談到自己的業余愛好時,宋老師說,書法是他的愛好。原有意師從於金陵書法家楊聞政大師,但因功底淺簿,力不從心,成效甚微。學書法的目的,不是要成名成家,主要是為:強身、健腦、排憂、找樂。如今,他為自己立下一條雷打不動的規矩:每天習字50。古人雲: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上一頁
(責編:萬鵬、趙晶)
相關專題
· 宋養琰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