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

想把生命的質量再提高一點,就必須學習——專訪經濟學家宋養琰

人民網 萬鵬

2013年05月13日10:19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書是脆弱的 書中的思想與精神卻延續了人類的文明

記者:書本的墨香總能勾起人們閱讀的欲望,讀書也理應成為每個人,尤其是年輕人每日的習慣。在資訊更新迅速的時代,不少上年紀的學者不太適應網絡閱讀,您除了閱讀傳統的書籍,是否偶爾會上網“沖浪”下?在平日的生活中,您對閱讀有何特別的感悟呢?

宋養琰:除了讀書,我每天不可少的是“讀網”(上網閱讀)。我走近電腦已經多年,對網有了特殊的感情,越來越離不開它。我似乎養成了一種習慣,不論在任何情況下,特別是在萬籟俱寂的夜晚,每當一些思緒(包括愁思)纏繞自己輾轉不能入睡時,隻要端坐在三尺長的書桌前,萬般思緒都會很快平靜下來,像老僧入定,把塵世拋出腦外,進入無人境界,信馬由缰,專心致志地思考我所想的問題,隨即敲打鍵盤,把零零星星有價值的想法,記錄下來,然后加以整理、提煉、綜合、拓展、升華和創新,使之盡可能轉化為系統的理論﹔有時再找一個或幾個主題,經過加工,便成文章。文章既成,大都可在報刊上公開發表,但也有的只是寄托自己的心思,孤芳自賞。孤芳自賞也是一種樂趣,因為它可以給自己的靈感和靈魂以慰撫或托付,並作為資料保存下來。

近日,讀到金克木先生83歲寫的《老來樂》。他說60到70,如登高山﹔70到80,如上青天。我有同感。到了80歲或80以后,心境更亮堂、豁達了,看得更開,想得更透,悟得更遠,海闊天空,隨心所欲,天文地理,古今中外,什麼書都想看,但除我的專業書外,看什麼都不認真,如對目前最熱門的國內文學作家莫言、王蒙、金庸、賈平凹、二月河、王小克、梁羽生等人的作品,還有一些歷史書籍,在不影響自己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情況下,都想翻翻,不妄加評論,可是邊看邊忘,邊忘邊看,無拘無束,無憂無慮。累了,喝口濃茶,提提神,暖暖身,調整一下心態,繼續看。在一些非原則問題上,總覺得:“賢的是他,愚的是我,爭什麼。”對於時勢或世事,不管多艱,得(勝)之不喜,失(敗)之不悲,得失兩由之!花開花落,不必嘆息,因為這是自然,何況花落之后還有果實。

我常想,書是人世間最脆弱的東西,狂風可把它卷走,大火可把它吞噬,戰爭可以把它毀滅,歷史上焚書坑儒之事多次發生,但書及其書中思想、精神、真理,卻頑強地和永恆地存在著,它穿越時空的長河,延續了人類的文明。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萬鵬、趙晶)
相關專題
· 宋養琰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