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農村信用社作為我國農村合作金融的典型代表,積極發揮集中農村閑散資金、滿足農村信貸需求的作用,在繁榮農村經濟、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新形勢下,如何進一步發揮農村信用社的獨特優勢,更好發揮其在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是需要認真思考和解決的課題。
近年來,隨著一些大型商業銀行紛紛撤並農村網點,農村信用社在服務“三農”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但也應看到,一些長期積累、亟待解決的問題制約了其積極作用的發揮。比較突出的問題主要有:一是經營定位不准。對農村中小企業和個人優質客戶缺少系統研究,對適合農村市場需要的金融產品開發重視不夠,對農業重點領域和中小企業生產經營的金融支持力度不夠。二是營銷功能較弱。習慣於按上級指令和計劃辦事,市場營銷意識淡薄、觀念落后,制約了市場競爭力的提高。三是網點布局不合理。在區域間和同一區域內網點分布不盡合理,存在金融覆蓋的空白點。四是產品創新滯后。培育和發展高端優質客戶的能力不足,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型金融產品和服務不多。五是員工知識結構老化,優秀人才存量有限、增加困難。
根據2003年下發的《國務院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方案的通知》精神,農村信用社的定位就是服務農民、農業、農村,改革任務就是要理順產權關系,加強管理體制和約束機制建設。以此為方向,現階段加快農村信用社改革,提高其服務“三農”的能力,應在以下幾方面著力。
優化網點布局,健全服務功能。根據服務“三農”的區域性金融組織定位,按照精簡、高效原則合理規劃和設置網點,提高經濟效益。立足農村地區重點集鎮,面向商貿服務區、產業園區、居民區,增加有效網點,減少或撤並低效網點,改造陳舊網點,打造精品網點,拓展新的業務增長點。
厘清經營層次,實施分類指導。根據各基層網點經營能力和風險管理控制水平的差異,逐步下放個貸、小企業快速貸款等零售信貸業務審批權,減少審批層次,縮短流程。將營銷體系重心下移,充實業務一線人員。根據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程度和發展模式的不同,建立相應的金融支農服務體系,支持特色農業以及農業產業化企業、農業合作組織、農業超市和種養大戶發展。
培育重點客戶,提高經濟效益。重點支持農業產業化和規模經營,尤其是支持專業村、專業鎮以及農副產品龍頭企業的生產經營。抓住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培育優質客戶特別是競爭力強的中小企業,在服務農村實體經濟發展中提高自身經濟效益。加大產品創新力度,開發適合農村市場、經濟效益好的金融產品。
構建個貸平台,創新經營方式。構建符合農村個人信貸業務經營需要、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個人信貸業務經營平台。對萬元以下小額貸款放寬條件、簡化手續,特別是對信譽好、無拖欠貸款記錄的農戶,可採取信用貸款方式﹔對農戶大額貸款,可在確保信貸資產真正用於支農的前提下採取質押、抵押、聯保等靈活方式。
深化人事改革,積累人力資本。加快薪酬制度改革,強化員工隊伍培訓,積極引進人才,進一步完善內部激勵約束機制,加快解決人員結構、素質與業務發展不相適應問題。改善工作環境,提高員工待遇,增強基層網點對人才的吸引力。
(作者單位:西南財經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