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微信救援成為災情報道的新利器,它將改變傳統的災難報道模式,讓全社會的救援變得更為高效、透明和有力。”
長期從事自媒體輿情研究的品途分析師黃淵普,21日在北京向中新社記者介紹他的觀測結果。
與以往相同,傳統媒體記者背靠優勢的媒介資源,第一時間趕赴現場,電視畫面滾動播出,文字、廣播迅速呈現,報紙、刊物動態解析。
然而在傳統媒體記者無法到達的時候,人們已經用微信來轉達平安,起到了安定人心的作用。同時,地震后不到一分鐘,就有微博傳出地震災區的聲音,其后,播報災情、微博尋人、轉發求助、公益捐款、呼吁提醒等信息在自媒體迅速形成強大的輿論場。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鐘新認為,相比於五年前汶川地震時傳統媒體渠道“一家獨大”的局面,以微信、微博等自媒體為主的“微救援”平台,在本次“4.20”四川雅安地震救災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新媒體讓信息變得更加及時、透明、多渠道和全方位。”在四川機場受困的超過3小時的投中資本董事總經理馬駿認為,社交媒體在這次危機中所展現出來的安定人心的作用是無可置疑的。“如果大家不看手機,很難想象整個候機廳會在多次余震中這麼安靜。”
黃淵普認為,傳統媒體在災害發生的初期,傳遞出的信息更像是一個個分布的點,而自媒體平台上的普通人,則成為一張大網,網羅最新的消息源。
某資深傳統媒體人在發給中新社記者的微信中感嘆,“9·11,鳳凰﹔5·12,央視﹔4·20,微博”,言指10余年來第一現場信息渠道的變化。
不僅如此,自媒體帶來的微力量,也讓整個地震救援從單向的信息傳播,變為即時的信息互動。
黃淵普以微博呼吁通往災區高速取消收費,迅速獲得官方認可為例,提出雖然微博輿論未必客觀,但卻從客觀上推動官方及時回應民眾理性關切,保証了救災信息的公開透明,形成官民積極互動的輿論場。
他還特別提到,傳統媒體為爭得時效,紛紛通過官方微博發布一手信息,反應之快近乎直播。傳統媒體借助自媒體平台,依舊搶眼,自媒體匯總的各路消息又成為掃除信息忙點的有力補充。
“這有賴於中國民間力量的發育,也有賴於公民意識的提高”,鐘新告訴中新社記者,自媒體的作用相當於增加了無數隻麥克風,他們緊盯災區情況,並且相互引用,經由微博大號及傳統媒體的轉引,獲得迅速傳播。
有媒體撰文稱,自媒體已成為大型災害中官民信息最快流動的平台,為大災下亟待救援的生命搭建起了一條網絡生命線。
但黃淵普也提出,自媒體容易呈現信息碎片化,因此內容未必全面,在眾人圍觀的情況下,還容易成為謠言傳播的工具。
中國國際救援隊官方微博在地震發生后僅兩個小時,就針對微博流傳的虛假地震圖片發布提醒,請大家核實圖片真偽后再發送。而據新浪微博的統計,截至21日晚11時,地震后舉報的虛假微博已超過700條。虛假信息發布者不乏微博名人,而微公益在如火如荼推進的同時,也遭遇電話吸金詐騙等虛假信的困擾。
對此,鐘新認為,傳統媒體掌握著電視、廣播、報紙、期刊、網絡等豐富的媒介資源,自媒體相比於傳統媒體,仍存在權威性不足的問題。而解決這一問題,除加強微博內容的自身監管外,還要發揮傳統媒體的作用,與自媒體良性互動,作用互補,才能發揮媒體最大的救災功效。(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