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途徑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也必須清醒認識到,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太大,資源利用效率不高、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等嚴重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特別是近年來出現一系列嚴重環境污染事件和生態危機,對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實現現代化的進程產生嚴重不利影響。這些問題不解決或解決得不好,必將成為實現“中國夢”的最大障礙和硬約束。解決這些問題,必須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
低碳發展就是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發展,主要是通過節約能源提高能效,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增加森林碳匯,降低能耗強度和碳強度,實質是解決能源可持續問題和能源消費引起的氣候變化等環境問題。
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的歷史階段,能源需求還將剛性增長。如城鎮化,2010年我國城鎮和農村人均能耗分別為2.41噸標准煤和0.79噸標准煤(未含生物質能),城鎮人均能耗為農村的3.7倍。到2020年,預計我國人口將達到14億,城鎮化率達到60%,對能源需求還將大幅剛性增加。
同時,應對氣候變化壓力加大。由於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大、增速快,我國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談判中已成為關注的焦點,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推動低碳發展,既是破解能源資源瓶頸約束、提高能源保障水平的現實途徑,也是應對氣候變化、樹立負責任大國形象的重要抓手。
循環發展就是通過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變廢為寶、化害為利,少排放或不排放污染物,力爭做到“吃干榨淨”,其基本理念是沒有廢物,廢物是放錯地方的資源,實質是解決資源永續利用和資源消耗引起的環境污染問題。
原來我們常常講,我國是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現在看來,人口眾多是真,地也大,物也博,但用13億多人口平均,就非常低了。
我國耕地接近18億畝的紅線,人均耕地不到1.4畝,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0%﹔每年建設用地需求超過1200萬畝,雖說要求耕地做到佔補平衡,但往往是佔肥地、補薄地,耕地質量很難保証,糧食安全面臨很大挑戰。
我國人均淡水佔有量不足2220立方米,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國的1/5,加拿大的1/48,被列為13個貧水國家之一,目前全國有400多個城市缺水,110個城市嚴重缺水。
國內外實踐証明,發展循環經濟是解決資源約束的有效途徑。如污水經過處理可以循環利用。廢棄商品和廢料中可循環利用的金屬、玻璃、塑料、橡膠等資源,被形象地稱為“城市礦產”。美國開發利用的“城市礦產”資源每年的銷售額高達2360億美元。
我們國內也有許多典型,湖南有個永興縣,利用廢渣、廢液提銀等產品,年產銀2000多噸,佔全國的1/2,被稱為“無礦銀都”。資源有限、需求無限,以有限的資源滿足無限的需求,發展循環經濟是唯一選擇。
綠色發展從廣義上說涵蓋節約、低碳、循環、生態環保、人與自然和諧等﹔從狹義上說,綠色一般表示生態環保的內涵。我國環境污染問題嚴重,生態環境總體惡化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
2011年11月,世界衛生組織公布了首個空氣質量數據庫,在全球91個國家和地區首都城市和人口超過10萬的近1100個城市中,中國最好的城市是海口,排名830位,北京排名1053位。今年1月份我國從東北、華北到中部乃至黃淮、江南地區,出現大范圍、長時間嚴重霧霾,影響面積130多萬平方公裡,受影響人口達6億。
根據中科院的研究認為,最近我國中東部的霧霾,是異常天氣形勢造成大氣穩定、人為污染排放、浮塵和豐富水汽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人類污染物排放是內因、“主謀”,氣象條件是外因、“幫凶”。京津冀地區的霧霾有機顆粒物由四部分組成,氧化型有機顆粒物佔44%,油煙型有機物佔21%,氮富集有機物佔17%,烴類有機顆粒物佔18%。在北京地區,機動車為城市PM2.5的最大來源,約佔1/4﹔其次為燃煤和外來輸送,各佔1/5。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國針對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採取了一系列綜合性措施,控制機動車污染,1980年到2010年間,機動車行駛裡程數增加了96%,能源消費量增加了25%,但同期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量卻降低了67%。英國針對倫敦煙霧事件,頒布《清潔空氣法案》,今日的倫敦,大霧天氣已經從每年90天減少為不到10天。
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相互關聯、相互促進、相互協同,統一於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途徑和方式,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點任務和重要內涵,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