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七十多年民族發展歷程凝成中國近現代精神,使中國精神具有明確的民族指向和奮斗目標
中國夢既是對170多年來中華民族奮斗歷史中的渴望和追尋的概括,也是當下中國對自己的未來的期許﹔既是對中國人共同命運中凝聚的感情和力量的表達,也是對普通人個人的希望和追求的表達。
梁啟超在1902年的《新中國未來記》中,寫出了他對中國未來的期望:“無端忽作太平夢,放眼昆侖絕頂來。”在中國面臨危機的時刻,中國夢一直是支撐我們走向未來的最燦爛的希望和最堅定的信念。
從歷史的角度看,中華文明是人類文明史上從未中斷過的文明。正是這種連續性給了中國人在近現代民族危亡的時刻一種堅定的力量和信念,自己的民族不可能在危機中沉淪,也必然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新的貢獻。中國人在19世紀中葉之后的奮起,其實正是這種精神的具體而生動的體現。20世紀的中國經歷了中國歷史的低點,我們體驗了國運的衰敗和3000年沒有的大變局,中國人在這種轉變中體驗了痛苦和艱難,也有深沉的民族悲情和苦難記憶,由此也形成了救亡圖存、民族復興的近現代民族精神。在這一精神的鼓勵下,無數仁人志士開始了中國向何處去,中華民族向何處去的艱辛探索。
和一些國家所具有的殖民主義的歷史完全不同,中國“現代化”的進程沒有侵略和掠奪他人,也沒有擴張和佔領,而是這個民族在追求自身崛起的路上也在表現出自己的“以德報怨”“和而不同”“扶弱抑強”的情懷。這些其實都是中華文化對人類的普遍價值的貢獻和珍重。中國的發展其實不僅僅是這個民族本身的發展,也是中華民族期望的對人類做出貢獻、參與世界的共同發展和繁榮的努力,也會為人類的共同價值添加來自中國的資源。
30多年前,中國人正是在這樣的面對自己的夢想和困難的坦誠之中開始創造我們的今天的。應該說,這30多年,和所有那些曾經流行和廣泛傳播的悲觀失望的預言相反,中國人的努力已經讓“中國夢”有了更加燦爛的前景。盡管今天的中國仍然有許許多多的困難和挑戰,但今天我們是在一個100多年的近現代歷史中從未有過的新的平台上,我們所遇到的新的問題和挑戰正是由於我們有著更為高遠的夢想。中華民族是具有非凡創造力的民族,我們創造了偉大的中華文明,我們也能夠繼續拓展和走好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張頤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