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記者 孫小靜 錢 偉
2013年03月20日08:5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家庭農場能否賺錢?
比打工更賺錢,有的農場人均收入高3倍
“家庭農場辦得好不好,關鍵就看能否真正讓群眾受益。”邵建華說,去年郎溪縣家庭農場人均純收入達到28910元,是全縣人均純收入的近4倍。
今年36歲的李俊,是郎溪縣合溪村人,從2007年建立家庭農場至今,流轉土地達到近700畝。李俊笑著說,“每畝地淨收入達到約400元,年賺近30萬元。家庭農場所種品種統一,尤其是加工企業特別歡迎,售賣價格往往比零散種植更高。”
而鬆江對家庭農場的規模有明確規定,最初是100—150畝。鬆江區分管農業的副區長蘇平說,家庭農場的規模和農民經營能力的提升相適應,因為鬆江水稻高產栽培技術成熟穩定,糧食生產實現全程機械化。“我們測算過,一對夫妻運用機械化,農忙時稍微叫幾個臨時工幫幫忙,平時經營100—200畝稻田基本沒問題。”
鬆江區農委主任封堅強告訴記者,確定這個規模還有收入的考量,加上農業補貼等,一個家庭農場至少可收入近10萬元,幾乎比一般的打工收入翻了一番。
腰涇村村民李春風,原本在外資企業打工,2007年他父親李愛雲成為村裡第一批家庭農場主,他就回來跟著老爸一起干。“我算過賬,這樣種田比打工更賺錢。”李春風說得實在。
原來李家有6畝地,每年最多收益兩三萬元。當上家庭農場主后,李愛雲經營了村裡117畝農田,加上政策補貼,當年收入就達七八萬元。2012年,因耕作用心、多次獲獎,經村裡審核同意,他們將種植規模調整至200畝,並建設了養豬場,成為種養結合家庭農場。而農場主也由李愛雲改成了兒子李春風。如今,一家年收入可達20萬元,李春風還買了輛小汽車,接送兒子上下學。
腰涇村共有農戶625戶,其中家庭農場17戶,種了全村1915畝地。除了為家庭農場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鬆江區還給予適當補貼。
“補貼是為了扶持農業,農民增收不能靠補貼。”盛亞飛認為。真正為家庭農場提供增量收益的,是當地正在推廣的種養結合模式。
這是鬆江區憑借上海名牌產品“鬆林牌”冷鮮肉系列推出的新嘗試。“當時我們公司想擴大肉豬生產,建一個大型養豬場,但如何處理大量的豬糞尿,成了一個難題。”鬆林公司老總王龍欽說道,結果區農委靈機一動,推出了“種糧+養豬”相結合的家庭農場模式。符合條件並有意願的家庭農場主可申請代養鬆林肉豬,豬棚由鬆林公司按統一標准建造,苗豬、飼料都由公司統一提供,並由技術人員指導。
每頭肉豬的代養費為50元,李春風每年可養兩三茬,每茬500頭,每年淨賺7萬元左右。像李春風這樣的種養結合家庭農場,在鬆江已有53戶,未來計劃發展至100戶。
可見,家庭農場通過內部挖潛提高收益,才是正途。記者查了一下上海9個涉農區縣的農業補貼,除去市裡統一的360元外,鬆江補到田頭的補貼僅261元,倒數第二,而排名前兩位的區補貼均超過了千元,但鬆江家庭農場經營者的種糧收入,在全市遙遙領先。
上一頁 | 下一頁 |
相關專題 |
· 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解讀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