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專家建議:少數漢字可適當再簡化
周溯源 張廣照
2013年03月15日10:47   來源:學習時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1935年8月,國民政府公布“第一批簡體字表”,收字 324個,遺憾的是不久后卻又被收回。新中國於 1956年正式公布《漢字簡化方案》,以后又出版了《簡化字總表》:第一表是352個不作偏旁用的簡化字,第二表是132個可作偏旁用的簡化字和14個簡化偏旁,第三表是經過簡化偏旁類推而成的1754個簡化字,總共2238字。這就是今天中國大陸的用字標准。
  上世紀50年代第一批簡化字使用后深受群眾歡迎,特別是初學文字的兒童和成人。當時河南一位老師向小學生介紹簡化字,說“豐”字今后可以簡寫成三橫一豎的“豐”字,孩子們高興得跳了起來,鼓掌歡呼。由“豐”到“豐”,簡化了15筆﹔由“辦”到“辦”,簡化了12筆﹔由“麵”到“面”,簡化了11筆。假如按平均一天寫500字,每個字平均少寫10筆計算,一人一天則少寫5000筆,平均按每秒寫2筆計算,則可節省2500秒,即42分鐘,一年節省255小時,相當於32個工作日。從7歲上學,到60歲退休,則可節省大約5年時間。所以,不要小看在書寫時這分分秒秒的費與省,億萬人、億萬次的累積就是一個天文數字。今天雖然電腦廣泛使用,大大減少了書寫的勞動和時間,但有些書寫不可代替,仍然費時費力。
  漢字簡化不僅省時省力,還會改變人們學習的心理和態度:一見鐘情和望而卻步,差別甚遠。初學者的困難、心境和感受是我們最應該了解和體諒的。當年周恩來總理談到簡化字推廣時,曾語重心長地現身說法,“像我們這樣的知識分子,跟漢字已經打了幾十年的交道,當初寫了別字給老師責備甚至打手心的事在記憶中已經漸漸淡薄,因此覺得繁體簡體都無所謂,對於簡字不熱心,甚至還覺得不順眼,思想上有抵觸”。他贊揚李燭塵贊成把“燭”字簡化成“燭”,把“塵”字簡化成“塵”。專家要多從群眾需要出發考慮問題,在傳承中進化,在進化中傳承。
  簡化的漢字不僅易寫,而且多數也更美了,簡化與美化得到了兼顧。著名文字學家、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說,認為書法一定要寫繁體字才好看並不盡然。書聖王羲之行書“蘭亭序”有324個字,其中102個是簡化字,佔總數近1/3。歷代大書法家寫簡化字者甚多,許多簡化字就是他們創造出來的。
  簡化字在海內外華人中也是頗受歡迎的。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以及聯合國現在也都使用簡體字。華文圈中使用簡化字的人佔絕大多數。電腦的出現雖然使人用手寫字的機會少了,但手寫仍有必要,仍有大量的手寫相當長的時間不能替代,因此,簡化的步伐不能停止。比如常用漢字中就有如“藏”、“囊”等還是筆畫多不好寫,寫出來也是一片墨跡黑疙瘩,既不易認也不美觀。人們期待著某些字進一步簡化。並非原汁原味的英語已在全世界廣泛使用,英語國家並沒有排斥,恰恰相反,歡迎和接受這種變異。我們也要有這樣的胸懷和眼界,不要有魯迅諷刺的那種孱頭思想:這樣做像了夷狄,那樣做違了祖宗。漢字再變還是漢字,我們能夠使之越變越好學越好寫,在世界上的影響和作用越來越大。

(責編:萬鵬、秦華)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