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專家建議:少數漢字可適當再簡化
周溯源 張廣照
2013年03月15日10:47   來源:學習時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創造工具是創新,使用工具也要創新。人們在使用漢字中也在改變著漢字。這是漢字和漢字教學發展變化的動力,永遠也不會停止。祖先造字遵循一定的規律和原則,無可非議,但造字要考慮到識字、寫字,考慮到實際運用。首創者不可能考慮周全,面面俱到,一步到位,后來者可以繼續改進提高。5000多年來,漢字有很大的發展進步,但相對英文來說,易學易記易寫的問題至今沒有完全解決好。本來識兩三千個常用字就夠用的漢字,卻變成了世界上最難學的文字之一。漢字作為集音、形、義一體的文字,具有獨特的優勢和魅力。現在國際社會的“漢語熱”日益升溫,進一步簡化漢字,將更有利於中文走向世界,展現優勢與魅力。著名語言學家許嘉璐曾呼吁“大家一起來研究漢字的特點、漢字的優勢,充分利用它,發揮它的優勢,來迎接挑戰”。
  那麼,“漢字難學”是怎樣形成的呢?筆者認為,是我們的祖先在幾個環節上加鎖造成的。
  首先,在字形上加了一把鎖。漢字筆畫繁多,結構復雜,難記難寫,費時費力。其次,口頭語言變成書面語言加一把鎖。古代中國言文分離,書面語言之異於和難於口語世所罕見,至今仍有人以把文章寫得晦澀難懂為榮為高。再次,文章寫出又加一把鎖:不加標點符號,使得許多語句歧義連連,甚至不知所雲,以致“斷句”成為一種“學問”。這三把鎖中,后兩把被新文化運動時期的“白話文運動”一舉破除了,隨著上世紀50年代第一批漢字簡化方案的實施,第一把鎖也鬆動了許多,從而使漢字、漢語的學習運用大大方便了,實現了歷史性飛躍。由此可見,問題雖然復雜,隻要改革創新,就能進步。然而,時至今日,“漢字難學難寫”之說仍在流行,漢字簡化的任務仍然很重。學漢語中國人費勁,外國人頭疼,國際上更有人別有用心地加以渲染。這個問題每時每刻在影響中華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制約國家軟實力的發揮。
  那麼,漢字如何改呢?這不僅需要我們站在專家的立場、華人的立場看問題,而且需要有更高的角度和更廣的視野,還要考慮如何讓海外華人、讓外國人喜歡學、學得快、喜歡寫、容易寫,讓漢語在國際文化交流和競爭中發揮更大優勢。
  簡化是漢字進化、優化、美化的必由之路
  漢字是字中有字,筆畫多的字通常可以拆分成幾個字(或筆畫相加),筆畫多少在識別時沒有難易之分,只是在書寫時繁簡才有不同,而求簡求快是書寫的自然要求。漢字大變化一般出現在這樣三種時期:一是社會大變革(如秦統一中國),二是文化大普及(如周末民間辦學,新中國掃盲運動),三是書寫工具大變革(如紙帛筆墨代替龜甲刀石、電子計算機代替紙與筆)。為減少漢字在識、記、寫、讀、印等方面的困難,過去一直在整體、筆畫和字數幾方面進行簡化工作。幾千年來漢字演變的趨勢,從整體上說是從圖畫到線條到筆畫﹔從數量上說是從少到多再到少﹔從結構上說是從簡到繁再到簡﹔從字形上說,是從不統一到長扁再到方﹔從筆畫形態上說,是從不規則到弧形再到波浪形再到平弧相間的演變。漢字大變化是社會大發展的反映,反過來又促進了社會的大發展。
  漢字簡化的動力主要來自民間。漢字的產生從根源和雛形上說,來自勞動人民,但經過採集、整理和加工創造而形成的漢字,則出於史卜之手和達官貴人。文明社會早期隻有宮廷和貴族才有文化,他們祭天祀祖征戰討伐需要巫師神漢算命打卦佔卜扶乩。商代甲骨文就相對成熟,比較系統。但因一字多形,字形復雜,僅為少數人掌握和壟斷,是貴族化的標志。西周末期,民間興學,文化下移,文字走出史卜之手。越來越多的人識字用字學文化,簡化文字便成眾望所歸。簡化的結果,文字的神秘色彩被淡化,字形中包含的原始意義被淡忘,人們越來越把文字作為一個詞的符號來對待,象形符號不斷向簡練、規則化方向發展,線條化、平直化、簡單化是基本趨勢和要求。

(責編:萬鵬、秦華)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