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走符合中國國情的城鎮化道路
傳統城市化與符合中國國情的城鎮化
傳統城市化是先進行工業化的發達市場國家的城市化模式。當時,城市化與工業化基本上是同步的,缺乏統籌安排,也沒有科學的城市規模概念,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並未被城市領導層所考慮。等到發現居民的生活質量下降等問題時,已為時過晚,要改變城市現狀已經不易。后起的工業化國家,即使認識到城市化的弊病,想避免,但需要大筆公共投資,往往力所不及。結果,無論在先工業化和先城市化的國家還是在后起的工業化國家中,都發生了所謂的“城市病”,即農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中出現了棚戶區或貧民窟,環境惡化,過分擁擠,失業激增,社會治安欠佳,以致出現了“反城市化”傾向,即窮人繼續涌入城市,富人紛紛遷離城市,搬到郊區甚至鄉村居住。
在某些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城市化率達到90%以上。城市化率,在經過二百多年的工業化和城市化之后,至今已經沒有重要意義,也很少再被人們關注。這是因為:
第一,如果某個國家至今仍舊存在城鄉居民權利不平等和身份限制,那麼城市化率可以反映社會等級的存在。但在現階段,在本國公民權利平等和身份限制已消失的條件下,城市化率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第二,如果某個國家至今仍舊存在公共服務因城鄉而異,或存在城鄉社會保障的非一體化,那麼城市化率可以反映社會保障一體化方面尚存在的城鄉差距。但這樣的例子已經不多。
第三,由於國內交通運輸條件的日益完善,再加上通信手段的方便,以及運輸成本、信息成本的降低,土地價格的地區差距的存在,所以城市化率高不一定反映工業企業必定趨向於集中,而很可能分散於城區以外的農村。
傳統城市化模式是不適合中國國情的。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資料,迄今為止中國的城鎮化率略高於50%。但據研究中國城鎮化的專家意見,中國目前城鎮化率還不到50%,理由是,中國至今仍存在城鄉分割的二元戶籍制度,城鎮中的一些農民工雖然在城鎮中已是常住人口,但農民戶籍未變,身份仍是“農民”,不能同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所以城鎮化率對於現階段的中國仍有意義,這反映了城鄉一體化程度的不足。
從另一角度看,如果中國要達到西方發達國家的城市化率,即90%以上的人口集中於城市,那麼城市居住條件必定惡化,居民生活質量必定下降。即使城市會因人口的增加而新增不少服務業就業崗位,但就業機會依然滿足不了涌入城市的農民們的要求。
因此,中國必須走適合中國國情的城鎮化道路,即中國城鎮化分三部分:老城區+新城區+農村新社區。
以下,讓我們按這三個組成部分分別予以論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