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沿著復興路,共圓中國夢,中華民族近代以來“逐夢史”之
前所未有接近民族復興的改革開放中國
王為衡
2013年03月04日08:37   來源:北京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是對“中國夢”時代命題的深刻解讀。著眼於未來,“中國夢”就是要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在當下,“中國夢”最關鍵的內容就是實現“小康夢”。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隻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

  ■“中國式的現代化”:符合國情的改革夢

  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周恩來就提出了“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的奮斗目標。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的首倡之功,不容忘記。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改革開放為特征的新時期從此開始。起步之初,“四化”目標得以重提,以利凝聚人心,催人奮進。

  國門初開,我們的同志出去看了一下,越看越感到我們的落后,鄧小平曾感慨地說:“什麼叫現代化?50年代一個樣,60年代不一樣了,70年代就更不一樣了。”當了解到日產汽車公司的勞動生產率比中國一汽高幾十倍時,鄧小平說:“我懂得什麼是現代化了。”

  1979年3月21日,鄧小平在會見英國客人時,第一次提出了“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以便和西方的現代化概念相區分。兩天之后,他又把這個新提法正式表述為“中國式的現代化”。

  作為一個全新概念,“中國式的現代化”更加注重“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的國情特點。在一次談話中,鄧小平說“如果我們人均收入達到1000美元,就很不錯”,這是第一次參照西方發達國家的人均收入,設定中國現代化的量化標准。鄧小平還用“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這一老百姓容易理解的語言將“現代化”的抽象概念,具體成為每個人都可以想象出來的願景。

  從“四化”到“中國式的現代化”,這是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在現代化建設問題上的重要體現,反映出新一代共產黨人對奮斗目標的界定更加適合中國的實際情況。

  ■“小康夢”:現代化藍圖的戰略定位與睿智構想

  1979年12月,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來訪。在會談中,鄧小平用“小康”、“小康之家”回答了大平正芳“整個現代化的藍圖是如何構思的”這個提問。小康一說由此誕生。

  “小康”寄托了中國傳統社會老百姓對衣食無憂生活的向往。鄧小平用“小康”這樣一個開放式的概念來定位現代化建設的戰略目標,是對之前提出的“要在本世紀末全面實現四個現代化”目標的重大調整,既利於人民群眾理解,也便於和國際社會接軌,體現了鄧小平將傳統社會理想與現代社會價值觀相結合的睿智創造。

  何謂“小康”?鄧小平認為它“不是西方的現代化”,是“四個現代化的最低目標”,“就是還不富裕,但日子好過”,“社會存在的問題能比較順利地解決”。在經過一番調研后,鄧小平認為,到了20世紀末,中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爭取達到1000美元,最低達到800美元,這就是小康的狀態。實現這個目標,有賴於“翻兩番”的奮斗途徑,爭取10年翻一番,兩個10年翻兩番。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報告正式把20世紀末實現小康目標確定為今后20年中國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

  目標提出后,鄧小平反復推敲“翻兩番”“究竟靠不靠得住”的問題。1983年,帶著問題的鄧小平前往江蘇、浙江、上海等地調研。一路走來,情況很好,像蘇州大概到1995年就能實現“翻兩番”,這使鄧小平信心百倍,開始思考在經濟“翻兩番”的同時,如何同步解決社會發展的問題。

  江南之行,小康社會的模樣逐漸明晰起來,鄧小平對這些地方從社會民生等角度總結出的六條小康社會標准很感興趣,認為了不起。他對“小康”的理解也從“經濟小康”發展為“社會小康”。“小康社會”被賦予了豐富的內涵,它是一個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社會發展階段。

  由此,“小康社會”成為中國人民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奔小康”成為了整個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

(責編:朱書緣、趙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