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朱書緣
2013年02月26日14:55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第四次
1998年──消除政企不分的組織基礎
不再保留的部委有15個,新組建4個部委,3個部委更名。改革后除國務院辦公廳外,國務院組成部門由原有的40個減少到29個
1998年3月10日,九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決定》。
改革的目標是:建立辦事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范的政府行政管理體系,完善國家公務員制度,建設高素質的專業化行政管理隊伍,逐步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有中國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體制。
改革的原則是: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轉變政府職能,實現政企分開﹔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調整政府組織結構,實行精兵簡政﹔按照權責一致的原則,調整政府部門的職責權限,明確劃分部門之間職責分工,完善行政運行機制﹔按照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強行政體系的法制建設。
>>第三次
1993年──適應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
國務院組成部門、直屬機構從86個減少到59個,人員減少20%。
這次機構改革是在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背景下進行的,它的核心任務是在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建立市場經濟的同時,建立起有中國特色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行政管理體制。這次改革的指導思想是,適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按照政企職責分開和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轉變職能,理順關系,精兵簡政,提高效率。改革的重點是轉變政府職能。
這次機構改革的歷史性貢獻在於:首次提出政府機構改革的目的是適應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但從學術觀察的角度,1993年的政府機構改革“目的清楚、目標不明確”。1993年改革的一個重大舉措是,實行了中紀委機關和監察部合署辦公,進一步理順了紀檢檢查與行政監察的關系。1993年實行中紀委機關和監察部合署辦公的這種做法,是統籌黨政機構設置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次
1988年——“轉變政府職能是機構改革的關鍵”
國務院部委由45個減為41個,改革后人員編制減少了9700多人
1988年的政府機構改革是在推動政治體制改革,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出現的,其歷史性的貢獻是首次提出了“轉變政府職能是機構改革的關鍵”這一命題。
國務院在調整和減少工業專業經濟管理部門方面取得了進展。如,撤消國家計委和國家經委,組建新的國家計委。撤消煤炭工業部、石油工業部、核工業部,組建能源部。撤消國家機械工業委員會和電子工業部,成立機械電子工業部。撤消勞動人事部,建立國家人事部,組建勞動部。撤消國家物資局,組建物資部。撤消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組建建設部。撤消航空工業部、航天工業部,組建航空航天工業部。撤消水利電力部,組建水利部。撤消隸屬於原國家經委的國家計量局和國家標准局以及原國家經委質量局,設立國家技術監督局。
>>第一次
1982年——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實行干部年輕化
國務院各部門從100個減為61個,編制從5.1萬人減為3萬人
1981年,國務院的工作部門有100個,達到建國以來的最高峰。臃腫的管理機構已不能適應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亟待改革。
1982年3月8日,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通過了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問題的決議。這次改革明確規定了各級各部的職數、年齡和文化結構,減少了副職,提高了素質﹔在精簡機構方面,國務院各部門從100個減為61個,人員編制從原來的5.1萬人減為3萬人。
資料來源:人民網 新華網
上一頁 |
相關新聞: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