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社會建設三個“必須”昭示什麼
十八大報告提出,加強社會建設要堅持三個“必須”。這三個“必須”指明了加強社會建設的重大作用、根本目的和基本途徑。
關於重大作用,報告言簡意賅地指出加強社會建設“是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保証”。關於根本目的,報告強調:“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接著,報告系統地指出了加強社會建設的三條基本途徑:一是“必須”從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二是“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三是“必須”加快推進社會體制改革,圍繞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加快形成源頭治理、動態管理、應急處置相結合的社會管理機制。這裡,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所包含的社會管理體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現代社會組織體制、社會管理機制等四個組成部分,說得十分明確。
上述有新意和深意的論述,特別是關於社會建設重大作用、根本目標和基本途徑的分析,究竟昭示著什麼?從社會學的視角,在筆者看來,它們至少昭示著這樣三點,即要抓住社會建設的內涵和本質、調整社會三大部門的關系、推進公平正義。
首先,社會建設的內涵和本質是更加公平合理地配置社會資源和社會機會。從上述內容可以明顯地看到,無論是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無論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也無論是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所包含的四個組成部分,沒有一個不涉及社會資源和社會機會更加公平合理地配置的問題。因此,從學理上說,要真正從深層次上理解何謂“社會建設”離不開社會資源和社會機會更加公平合理地配置這個核心。正如筆者從社會學視角所多次論証的,所謂“社會建設”,從正向看,就是要在社會領域不斷建立和完善各種能夠合理配置社會資源和社會機會的社會結構和社會機制,並相應地形成各種能夠良性調節社會關系的社會組織和社會力量﹔從逆向說,社會建設就是根據社會矛盾、社會問題和社會風險的新表現、新特點和新趨勢,不斷創造和完善正確處理社會矛盾、社會問題和社會風險的新機制、新實體和新主體。這就是說,離開更加公平合理地配置社會資源和社會機會,就不可能真正理解社會建設的本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