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老齡潮來 幸福中“煩惱”能否少一點?
國家統計局最近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在相當長時期裡第一次出現了絕對下降,比上年減少345萬人。有關專家表示,這意味著中國人口紅利消失的拐點已在2012年出現,將對經濟增長產生顯著影響。
換個角度看,我國的人口老齡化趨勢不可阻擋,需要在心理上和政策上做好准備。按照聯合國的標准,中國2000年左右進入老齡化社會,由於城鄉經濟不均衡、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完善的原因,我國有效供養老年人的勞動力更顯不足。社會老齡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出生率下降和平均壽命的不斷延長,可謂是社會的幸福的“煩惱”。
中國的老齡化社會發展呈現出起步雖然較晚但是發展較快的特點。更為嚴重的是,對比發達國家和地區,新加坡進入老齡化社會時人均GDP已經達到將近10000美元,其他發達國家在上個世紀進入老齡化社會時人均GDP都在5000美元左右,而中國在2000年進入老齡化社會時人均GDP隻有1000美元左右,俗語說“未富先老”,這更加重了社會老齡化的嚴峻性。
老人的增加伴隨勞動力人口的減少,將會出現3個甚至2個勞動力供養一個老人,這對我國勞動力的供給、生產、納稅都有不利影響。進一步考慮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社會保障體系尚在完善,勞動力人口中還需要剔除在校生、失業人群、城鄉低收入人群和提前退休人群,會帶來我國勞動力供給的極大挑戰。
此外,我國目前基本的社會保障體系是按照現收現付制為主的社會保險體系。老齡化是社會保險現收現付制下面對的最大風險。勞動力作為基數的繳費人數減少而老齡人口作為基數的領取待遇人數的不斷增加,會使得社會保險體系尤其是基金的可持續性打上問號。在此背景下,企業退休人員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的養老金“雙軌制”格外刺眼。養老金並軌是日益加快的老齡化社會提出的基本要求。
當老齡化到來后,老年人收入低,消費高,儲蓄率低,則老年人越多,對社會的資本形成和投資越有不利影響。這就是理論上“第一人口紅利消失”的主要依據。現實當中,進城務工人員工資普遍上漲,逢年過節返鄉高峰后城市“招工難”、“用工荒”等社會問題就是老齡化的冰山一角。
中國人口老齡化的進程不可避免,不可逆轉也不能推遲。從社會、經濟的角度看,必須正視老齡化帶來的系列挑戰,積極應對。結合老齡化社會應對政策,必須出台相關的社會保障、醫療、教育、住房、經濟發展和收入分配等政策,全面做好准備,這樣從微觀上說,我們國家的老年人才可以放心消費,安享晚年,從宏觀上說,我們國家的經濟和社會才能更好地協調發展。
>>更多精彩 進入人民網理論頻道
相關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