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民族主義與民族主義並非一物。如何使民族主義僅限於政治的范疇,而不使其在任性的民族情緒支配下變成狹隘的文化民族主義,即在政治上要求主權完整、國家獨立、和民族利益至上的同時,不旁生出文化獨尊、文化孤立和文化排外的民族交往意識,是各民族國家政治民族主義發展中的一道難題。政治民族主義是可以理解的,相比之下文化民族主義就非如此。文化可以是民族的,卻不可以是“民族主義”的。從目的看,文化民族主義至少在表面上是關切民族利益的。可在實際上,它那些夜郎自大和不分良莠一概拒異質文化於門外的極端做法卻恰恰事與願違。民族間文化營養素供應渠道的斷絕迫使自己最后走入封閉萎縮的迷途窘境,初衷在於愛國,結果卻是誤國﹔夙願在於發展,結果卻是倒退﹔本意在於富強,結果卻是貧弱。動機與效果的背反,正是文化民族主義不可避免的悲劇。中國之所以在政治民族主義的發展中生成文化民族主義,主要緣於背負著“華夏中心”的古老傳統和近代民族意識的覺醒處於救亡與啟蒙的矛盾之中。經驗告訴,中國要立於現代化國家之林,就必須要以理性哲學取代任性哲學,以務實哲學取代務虛哲學,以吃飯哲學取代觀賞哲學,在認真反思舊有文化觀念基礎上,真正革除文化民族主義傳統,擯棄小農短見,拋卻種種成見,以海納百川的恢弘氣度和博大胸懷去採擷來自外域的一切優秀文化與文明成果。這才是現代意義上的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
文化是一個發展的概念,是一個進步的概念。人從自己的感覺出發,把這種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的主觀認識設定為人類的文化過程。那麼,屬人社會的政治文化是沿循一條什麼樣的路線呢?總體趨勢就是:從家長的政治文化走向民主的政治文化﹔從人治的政治文化走向法治的政治文化﹔從子民的政治文化走向公民的政治文化。這即是中國政治文化現代化的目標定位。
民主制度算不上是一個完美設計。但考慮到國家生活的目的並不是追求“至善”的境界而是避免人性哪怕是最小之惡的藝術,所以它仍然是迄今為止的最佳選擇。民主文化的價值可以在其賴以產生的邏輯前提中得到體現,這主要是指人的自然權利的存在、人之物質本體的需求本能、欲望腐蝕權力的事實、和個人成本效益的計算。但民主是一個發展的過程,它總是在人類理性批判精神和科學求實精神的引導下,在物質基礎設定的可能張力范圍之內走著由肯定到否定再到肯定這樣一個螺旋上升的軌跡。這個發展過程中的每一個進步都是值得后人欣慰和驕傲的。中國應當在吸收和借鑒已有民主憲政實踐中那些有益經驗的基礎上,根據中國的社會環境資源,建立一套系統完善的憲政體系,這主要是指養育公民參與、權力制約、國家法治和社會議政的政治文化。
依法治國,從形式上講是指國家不僅通過法來進行社會管理,而且它本身也為法所管束。依法治國的根本依據來源於對權力性質的認識。所謂“與狼共舞”,所謂“政府是必要的邪惡”,都是人們對於國家權力這一必要社會存在的另一面的精到理解。且不說那些專制政權是如何奴役與壓迫社會大眾,即便是一些民主政權有時也難免傷害公民的利益,擠佔社會的自由空間。既然公共職權是由人來操縱使用的,那麼它就難免不受人之“需求本能”影響和“經濟人”規律的擺布。所以,“與狼共舞”不是標新立異的怪論,而是社會公眾永遠面臨的實在。在中國,由於相關環境制約下的認識是漸進的,這就決定了法治實踐是一個“長征”。半個多世紀中,中國的法治已經和正在經歷從“刀把子”到“指揮棒”到“馬籠頭”三個階段①。根據各國的經驗和中國的具體國情,中國法治文化建設的目標應當至少包括法制完備、主權在民、人權保障、權力制衡、法律公平、法律至上、依法行政、司法獨立、程序正當、黨要守法等十項內容。②
公民文化是民主憲政制度的意識鋪墊與風格基礎。其實質體現為與具有國籍的人們在憲法和法律匡約下所形成的權利與義務並行不悖的理性自覺和行為取向。在長期影響著中國政治文化發育的四塊土壤裡面,主要生長的是子民心理而非公民意識。改造它的努力雖早從20世紀初就已開始,但比較具有憲政特征的文本及其實施條件直到半個多世紀以后才逐步獲得。1982年形成並在此基礎上經過了1988、1993及1999年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次使用了“公民”概念,並就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做了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與國際慣例最為接近的規定,所以至少在21世紀上半葉裡面它應當是中國公民文化培育的基本教科書。以此為核心,還需要提出一套公民理性塑造的價值規范,這主要是指引導公民努力追求權利與義務相統一、自由與規則相統一、尊嚴與建制相統一、參與與服從相統一、自我與合作相統一、私利與公益相統一、憐己與憫人相統一、以及適度與正義相統一的恰當分寸與尺度。
1949年共產黨領導下的建國,為中國民主憲政建設創造了良好開端﹔1978年在此前三十年正反兩面經驗基礎上,中共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全面撥亂反正,力倡解放思想,並實現了工作重點向經濟建設方面的歷史性轉移。這兩次“革命”都對中國的政治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正是在這個基礎上,中國才有條件將自己的政治文化現代化目標經過反復矯正和調整以后,置放於符合人類終極精神的原則上面,鎖定在代表人類先進文化的追求上面。特別是在執政黨觀念變革的開放和體制轉軌的改革方針引導下,經過20余年的不懈奮斗,一個現代化建設的全新局面正在被開拓出來。這使中國政治文化現代化轉換在百年徘徊之后終於找到了更加可靠的現實依據。首先是中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全球化的世界潮流之中,這是中國政治文化現代化的外部條件﹔其次是中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完善著市場經濟制度,這是中國政治文化現代化的內部條件。在這兩個平台上面,執政黨還將以村民自治、社區自治和非政府非贏利公共組織建設為先導的民主制度試驗引入操作程序。此類政治社會化工程與其他途徑一起,對於中國政治文化的發展正在日益產生積極作用。
來源:《理論學刊》 2002年6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