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馬慶鈺:中國政治文化論綱
2013年01月28日13:55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從本質上說,文化離不開人與自然的關系,人必得與外部自然進行物質交換才能存在。人以自己為目的,通過實踐活動,使客觀世界合乎人的生存需要,這種以人的存在為軸的物質生產活動,是人與自然關系的核心,也是人類文化的根基。尋求文化的由來,探究政治文化的根源,不能不追問反映著生存樣態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所有文化價值觀念的育成與演化,以及人類主體精神活動的可能性空間都可以從中找到解釋。中國政治文化來自於中國傳統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歸納起來,影響著中國政治文化性狀的主要因素有四:一是小農自然經濟方式﹔其二是宗法族制的社會構造﹔其三是國家意識形態化的儒家學說﹔其四是國家制度和權力階層的支配與匡約。它們結成互為依存,相互支持的政治生態系統,成為育化中國政治文化傳統的土壤。

小農自然經濟的長期存在至少產生這樣三種后果:1.養成人們對土地和農業的依賴及與之相關的封閉保守、安土重遷心理﹔2.養成人們對於家庭家族的依賴及與之相關的崇古崇老崇長心理﹔3.養成人們對男性家長的依賴及與之相關的依附仆從心理。自然經濟的延續,其客觀因素可能在於中國半封閉的溫帶大陸性地理環境具有比較完備的隔絕機制﹔其主觀因素則在於封建國家的政策導向,這主要包括“重農抑商”、土地自由買賣、“工商食官”和封建國家對於城市的控制等等,從而阻止了商品經濟和市民社會在中國的成長。

宗法族制在中國具有悠久歷史傳統。它的古代社會組織形式雖有變遷,但最終得以世代接續的社會組織形態是由氏族社會遺傳下來的以父家長為中心、以嫡長子繼承制為基本原則的宗法制度。在歷代王朝的政治統治中,建立在血緣氏族基礎上的宗法制度產生了家國同構的奇妙效應。當社會穩定時,國家生活原則借助於宗法家族經絡細胞得以有效貫徹﹔而當國家危機時,宗法族制又成為國家修復的基礎。中國政治文化傳統隻有聯系到宗族制度與國家組織的同構呼應性,才能得到更全面的理解。

中國歷史上曾有過多家學說和理論體系,在王權更替中雖曾尊貴顯榮為王者依重,卻大多在政治漩渦中難免曇花一現的命運,唯有儒家學說能夠在學派林立的角逐較量中問鼎於官學座椅。此主要因於產生在自然經濟和宗法血緣環境中的儒家學說,既合乎國情又順乎民風﹔而由孔子發端后又多經儒門諸子補充發展的理論體系既有理論邏輯的一致,又有情感邏輯的和諧,這一非凡資質是其由私學變為官學的基本前提。它並蓄兼收道、法、釋諸家所長,避己之短,治國治民理論體系日臻成熟豐滿,從而確立了它在諸子之學中無可搖動的國家意識形態霸主地位。又加之始自隋唐的科舉制和歷代王朝以儒學為繩墨的文化專制,最終使中國成為以五倫三綱、四維八德為經緯的汪洋大海。

文化與制度之間的關系並非是簡單的單向因果關系,其實際情況並不亞於“雞與蛋誰先誰后”這個命題的復雜程度。政治文化的核心是政治,政治的核心是權力,權力的核心是利益的支配。這就意味著,權力階層對一個國家的政治價值決不會袖手旁觀,而總是採取積極主動的選擇與誘導措施,以便使政治文化沿著國家制度和政治精英所認可的方向發展。這就有兩個可能:要麼他們會引導政治生活方式朝著民主的方向發展﹔要麼他們會引導政治文化朝著專制的方向發展。中國在建國之前的全部歷史和之后的近30年中間,政治文化方向主要朝向了后者。這是中國政治文化的又一土壤。

按照經典政治文化的分類標准,似乎可以說中國屬於依附型政治文化。流淌幾千年的歷史之河積澱於國民心理層面的政治價值意識與行為習慣取向所展示的政治文化特征主要是:家長本位的政治文化﹔權力崇拜的政治文化﹔自律訴求的政治文化﹔“潛規則”的政治文化﹔以及均平取向的政治文化。

當人們從政治文化意義上提及“家長本位”時,它已走出了家庭家族的門檻,由父、族家長而至裡、縣家長,再至郡、省家長,最后在君主帝王那裡獲得了最完整的內涵。作為一種主觀理性存在,家長制體現的是在政治生活的序列中,人們由上而下擁有絕對權力而無相應的義務﹔由下而上隻有絕對的義務而無相應的權利。與家長制相隨形影的,是中國特有的禮制秩序或倫理角色定位系統。五倫三綱既是一種禮制秩序,又是一種角色規范,從而固化了家長本位的政治文化。由於政治是一種利益分配機制,所以家長的全能地位就必然造就出“權威主義人格”。這種人格類型是一支軀干兩副面孔:以己為政治序列中的原點,對下位是頤指氣使的主子,而對上位則是卑躬屈膝的奴才。具體說來,家長制導致的權威主義人格主要表現為皇權崇拜意識,虛飾好偽傾向,和奴性仆從習慣。

權力崇拜作為一種社會價值取向,其存在前提是政治的泛化,即是說國家與社會、政治與經濟的一體化。在這種環境中,國家政治功能無限膨脹、無限覆蓋,而社會自主空間則極度狹小和社會經濟功能極度微弱。在這一政治是一切、一切是政治的社會中,權力當然成為最活躍、最有價值的生存工具和生活杠杆,這一點清楚地體現於王權時代權力與特權、權力與土地、權力與商工、權力與讀書等多重關系之中。以封建皇權為尖頂的金字塔型官僚體系按權力大小和官位高低進行生存生活資源分割的現實,成為對於社會成員的直感刺激,由此在社會成員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權力崇拜意識。其源遠流長的影響在當代的依稀反映是:依然超常的權力支配空間﹔反復發作的帕金森病﹔賣官鬻爵的官場腐敗﹔以及名人入仕的激勵傳統。

(責編:張湘憶、趙晶)

相關專題
· 馬慶鈺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