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薛蒙林:城鎮化背景下的“三農”邏輯
薛蒙林
2013年01月07日15:05   來源:學習時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城鄉發展一體化就是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可見,城鎮化是破解“三農”難題的有效途徑之一。
  “三農”的內部關系與均衡發展
  農業農村農民本來有著天然的聯系,但是,現在農民顯然與農村和農業發生了背離,“三農”內部的對立統一構成了其內部邏輯的內容。
  認識“三農”的內部關系,首先從其依存關系分析。現在,伴隨著農民工在城鄉間的流動,農民已游離於城鄉、一二三產業之間,不再依賴農村和農業,但是,農村和農業仍然需要農民,農業與農村則互為生存條件。由此可以將“三農”問題簡單地分為:農民問題、農業和農村問題。如果仍然圍繞著農業和農村來認識和解決農民問題,恐怕難達目的。其次從農村特有的生產要素分析。農村特有的生產要素,即土地和農村勞動力(農民)。土地是農村存在的物質基礎,也是農業發展的基本條件,離開土地就無從談論農業和農村。所以,農村和農業問題可以根本地歸結為土地問題,包括:土地權利的確認和實現途徑﹔土地配置的方向和數量限制﹔土地保護,尤其是耕地保護。農民是農村和農業中最活躍最能動的力量,是農業生產力的中堅力量,也是農村中最有創造力的力量。作為勞動力主體的青壯年農民能否留在農村,受過教育的農民能否回流農村,不僅決定了農業的發展能力,而且決定了農村的進步能力。所以,農民是“三農”中最寶貴的生產要素,也是農業和農村越來越難留住的人群。
  從根本上分析,“三農”問題絕不是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簡單匯總,而是它們相互膠著中產生的綜合問題。當前,“三農”內部問題突出地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沒有厘清“三農”的內在邏輯,導致認識和解決“三農”問題缺乏戰略觀念和系統觀點﹔二是沒能把握社會變遷趨勢,導致對農村定位和存在價值認識模糊,解決問題的措施不太適用﹔三是沒有充分認識到農民問題的復雜性,導致不能夠全面而恰當地評估和解決農民問題。

(責編:萬鵬、趙晶)

相關專題
· 十八大報告解讀專題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