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價格等各項經濟體制改革有加速跡象。上月初,北京、徐州、海口等多個省市集體提高居民銷售氣價,天然氣價改箭在弦上﹔該月下旬,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出台深化電煤市場化改革指導意見,電煤市場化改革邁出重要一步。新近還有消息稱,其他經濟體制改革在2013年都將有大動作。
改革是中國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當前和今后最大紅利所在。回顧起來,過去多年來中國經濟成就的取得,都與改革紅利的釋放密不可分,其甜頭每個人都感受得到。但改革到今天,剩下的任務難度更大,從核心要素市場化、到金融體制改革,再到收入分配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每一關都是“硬骨頭”,牽一發動全身,都需要聚合各項相關改革協調推進的正能量,以更大勇氣去打破長時間形成的部門、行業利益和固有格局。隻有這樣,才能在釋放新一輪改革紅利中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激活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蘊藏的巨大潛力。
譬如,城鎮化這一最大內需潛力的釋放要靠改革。從國際經驗看,目前我國已跨入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這個時期一個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城鎮化帶動力強。按城鎮化率每年1%增速測算,我國每年將有1000多萬農村人口進城,進而帶動1000多億元的消費需求,而相應增加的投資需求會更多。但這僅是理論上的。現在我國城鎮化率按戶籍計算僅30%多,遠未達到我們所說的50%的水平。這也就意味城鎮化的實際效果是打有折扣的。有“市”才有“城”,這個道理實實在在。讓城鎮化的潛力充分釋放出來,需要推進收入分配改革、戶籍制度改革,讓進城的農民真正成為有消費能力的市民。隻有這樣,城鎮化引發的投資和消費才能沒有水分、不折不扣。
又如,資本潛力的釋放也要靠改革。到2012年11月末,我國廣義貨幣余額94.48萬億元,銀行金融資產總量更大。這樣大的資金量,周轉速度卻比較慢,原因在於金融體制改革滯后,金融和實體經濟之間存在“梗阻”。隻有通過改革金融體制,讓金融回歸常識或本原,把雄厚資金的活力激發出來,暢通各方融資渠道,才能讓實體經濟發展獲得堅實金融支撐。我國先后設立浙江溫州、廣東珠江三角洲、福建泉州等3個國家級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用意就在通過“偵察兵”、“先遣隊”趟出一條有效釋放資本潛力的“康庄大道”。
形勢比人強,它會逼著改革走。尤其是在今天,我國包括人口、資源在內的諸多傳統紅利都在減弱。根據英國經濟學人智庫的數據,最近10多年來,我國勞動力成本增長近4倍。來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一項研究成果也顯示,勞動對GDP增長的貢獻是逐步下降的。面對這種情況,加快釋放新一輪改革紅利,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新動力,更顯重要。
加快釋放新一輪改革紅利,分清政府職能和市場功能的任務尤為緊迫。2012年底,繼國家多次減少行政審批項目后,有關部委再次通知,自2013年1月1日起批量取消企業注冊登記費、個體工商戶注冊登記費等多項費用。此番“撤費”雖數額不大,但卻凸顯了政府向市場“放權”的取向。凡市場能有效做好的就交由市場做,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作用,這是發展市場經濟須遵循的一條重要規律。當然,這決不意味政府作用可以忽視,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是改革紅利釋放不可或缺的另一面。前段時間的“速成雞”事件就告訴我們,政府在市場監管上的“缺位”、社會管理上的“錯位”,以及公共服務上“不到位”等問題,需引起高度重視,這些方面,政府職能不應弱化,而應加強。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