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是以培養人才為重任的,應成為貫徹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的主陣地。
■曾繁仁
黨的十八大全面深入地論述了作為科學發展觀組成部分的生態文明建設,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並要求“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個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是黨中央對於我國所處建設發展時代的新概括,也是對於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規律的新總結。
我國現代化建設已進入生態文明的新時代,在這樣的時代,人與自然的關系、建設發展的模式都應該有新的調整。社會主義現代化不僅僅是經濟現代化,還包括政治、社會、文化,特別是生態的現代化,缺少生態現代化的建設發展是不完整的,也是難以持續的。
黨的十八大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論述,是中國特色生態文明理論的進一步豐富。從理論層面看,黨的十八大提出“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這是對工業革命時代傳統哲學理論的重要突破,是對工業革命時期人與自然關系反思與超越的成果。“尊重自然”是相對於傳統哲學理論中“戰勝自然”的理論而言的。長期以來,在工具理性哲學的主導之下,人類誤以為憑借科技可以漠視自然並戰勝自然,因而,提出了所謂人類是萬物之主宰、宇宙之中心的論題,並提出對於自然的“祛魅”。但現實告訴我們,人類作為自然之子,不可能完全地戰勝自然與徹底地“祛魅”。新的生態文明時代的現實告訴我們,人類必須尊重自然與適度地敬畏自然,並部分地“復魅”,也就是適度地恢復自然的神聖性、神秘性與部分的審美性。“順應自然”是針對工業革命時期不顧自然規律,漠視自然與濫伐自然而言的,倡導一種遵循自然規律、人與自然共生的科學態度。“保護自然”更是針對工業革命時期人類不顧后果地對於自然的破壞,力倡開發與保護的雙贏,也就是主張一種新的保護性的開發。在這裡,以“尊重”、“順應”、“共生”與“保護”等關鍵詞代替了“戰勝”、“漠視”、“中心”與“破壞”等傳統的話語,是以新的生態整體論對於傳統“人類中心主義”的代替,是一種理念的創新與革命。
黨的十八大報告特別強調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教育,指出要“加強生態文明的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學校承擔著思想文化、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重要使命,應該成為貫徹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的主陣地。因此,首先要把學習貫徹生態文明建設理論擺在學校工作中的重要位置,作為學校建設發展的重要理念與指導原則,並結合實際,制訂生態文明教育的規劃與具體的落實計劃。
其次,要融入教育。要以黨的十八大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精神審查有關教材,將那些過時的與生態文明理論相悖的教學內容進行必要的清理,特別是對於宣傳人類中心、鼓吹漠視自然、濫伐自然的有關內容,進行適當剔除或必要辨析。目前,最重要的是結合黨的十八大精神的學習貫徹,盡早開出有關生態文明教育的課程,大中小學都應進行這方面的系統教育。中小學階段要結合有關課程進行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教育,大學則要將生態文明方面的科研作為重要論題納入科研計劃,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與生態文明科技發展做出新的貢獻。在品德教育方面,應該從養成教育開始直到大學理論教育,都要將生態文明作為學生的基本品德要求,應將思想品德從通常的人與人的關系延伸到人與自然的關系,將關愛自然、保護自然、保護生態作為思想品德的重要內容。
再其次,要強化管理。黨的十八大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具有極大的實踐性特點,不僅要貫徹到學校的教學、科研與思想教育之中,而且要貫徹到具體的管理過程之中。要努力建設節約型校園、循環型校園﹔在學校力倡與養成節約每一滴水與每一粒糧食的良好風氣,建立校園水循環利用與廢物循環利用系統。
學校是以培養人才為重任的,因此,最根本的是要培養學生具有自覺的生態文明理念與保護自然生態的良好習慣,使他們成為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力。
(作者系山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