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將建設生態文明提高到“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的高度,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了突出地位,融入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生態文明是針對工業文明所帶來的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的困境,人類選擇和確立的一種新的生存與發展道路,生態文明辯証否定和揚棄工業文明,意味著在處理與自然的關系方面,人類達到了一個更高的文明程度。
低碳經濟是為了降低和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避免氣候發生災難性變化,以及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通過人類經濟活動低碳化和能源消費生態化所實現的一場涉及全球性能源經濟革命的經濟形態。發展低碳經濟,建設生態文明,對於解決和擺脫工業文明日益凸顯的生態和能源危機,推動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低碳經濟與生態文明在核心價值上具有相同性。在世界經濟發展日益受到環境與資源的約束下,各國不得不尋求一種能跨越不同文明、種族之間價值差異,能應對共同的生態危機和能源危機的新的文明價值觀。基於這樣的背景而產生的生態文明和低碳經濟,分別作為一種文明形態和一種經濟發展模式有著相同的核心價值。在核心價值體系中,低碳經濟不僅體現了生態文明自然系統觀的實質,還蘊含著生態文明倫理觀的責任倫理,並遵循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觀的理念。
一方面,低碳經濟與生態文明關注的對象是一致的,低碳經濟和生態文明都關注自然生態環境問題。低碳經濟重點關注全球氣候變暖問題,生態文明主要關注整個自然生態系統,人與自然的和諧是生態文明的本質特征。另一方面,低碳經濟與生態文明的發展目標也是相容的。低碳經濟是基於目前人類的資源將被耗盡的預設。生態文明的主旨是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它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著眼於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處,是人類社會在協調能源資源、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之間矛盾的過程中探索出來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在策略手段上,低碳經濟與生態文明具有通用性。低碳經濟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盡可能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最終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雙贏。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平台。在碳減排實踐目標上,低碳經濟可被視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實踐途徑。在保障機制上,低碳經濟與生態文明也是相同的。發展低碳經濟,不能僅僅寄希望於外部減排,必須首先變革成本外化工業化這一發展模式。建設生態文明,必須著力破除狹隘的文明觀和偏執的、不斷生產毒素的工業化發展模式。在應對生態危機方面,生態文明必須積極創造和保護生態建設成果,而這同樣有賴於社會發展模式的變革。
生態文明建設依賴於生態化、低能耗化的低碳經濟模式。發展低碳經濟能夠維持並促進生態文明所推崇的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共存和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低碳經濟轉型的理論基礎,是低碳技術創新的強大動力。
低碳經濟的核心理念契合了發展循環經濟、節能減排以及可持續發展戰略強調的基本內涵,是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生態文明,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重大戰略的延伸與擴展。首先,在推進能源經濟革命,改變能源結構,以及推動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方面,低碳經濟的發展能發揮積極和重要的作用。低碳經濟不僅著力於推進化石能源的排放低碳化,而且還通過大力發展低碳與無碳新能源,構建以非化石燃料為核心的可再生能源為基礎的能源結構,使整個社會生產與再生產活動低碳與無碳化,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經濟模式。其次,發展低碳經濟要求樹立生態文明的技術創新價值觀,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這有利於生態環境的保護。另外,發展低碳經濟還有利於改變社會消費模式,有助於實現人類生活消費方式向生態文明的變革。
生態文明建設能夠助推低碳經濟轉型。首先,生態文明具備推動低碳經濟轉型的理論基石。基於碳氫化合物使用的高碳經濟直接導致了高碳排放,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資源枯竭,是一種不可持續的社會發展形態。以生態文明理念為指導的未來社會,基於化石能源高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開發的低碳排放的要求,將溫室氣體排放有效控制到合理的低水平。生態文明倡導從關注碳氫化合物的開發利用,轉向碳氫化合物的研究利用,並試圖構建以低碳或無碳能源為核心的技術體系和基礎設施,而這些正是低碳經濟的核心內涵。因此,生態文明從理論上為低碳經濟提供了目標引導。其次,生態文明建設為低碳經濟的技術轉型提供了動力。生態文明以太陽能、地熱能、風能、海洋能、核能及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為核心的能源模式,正是低碳經濟追求和倡導的核心技術范式。而這些低碳技術的大規模開發和應用,不僅將顛覆以化石能源為基石的工業文明的發展模式,而且將帶來能源利用方式的全新革命,最終助推低碳經濟的轉型。
(作者單位:山東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