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4日09:01 來源:經濟日報 手機看新聞
實體經濟是創造財富的源泉,是最大的就業容納器和創新驅動器。重視實體經濟發展,不僅是我國應對當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根本途徑,而且也是推動我國經濟轉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舉措。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實行更加有利於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這一要求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和指導性,我們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高度關注實體經濟,以更大的力量發展好實體經濟。
實體經濟乃國民經濟之本
所謂“實體經濟”,是經濟運行以有形的物質為載體、進入市場的要素以實物形態為主體的經濟活動,主要指農業、制造業及傳統服務業等領域。實體經濟直接創造物質財富,是社會生產力的集中體現,也是社會財富和綜合國力的物質基礎。發達穩健的實體經濟,對提供就業崗位、改善人民生活、實現經濟持續發展和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礎,這已為各國的發展實踐反復証明。以此次國際金融危機為例,這場危機正是因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經濟體虛擬經濟發展過快,脫離了世界經濟的發展而導致的。德國在此次危機中表現良好,則是因為他們一直致力於發展實體經濟,現代制造業十分發達,堅實的工業已經成為國家的象征和品牌。從現階段看,當前,美國經濟復蘇緩慢,為應對危機,美國積極採取振興實體經濟的措施,包括從后工業化、去工業化到再工業化,力圖改變美國產業空心化的現狀﹔此外,美國還積極推進海外制造業的回歸。最近,以蘋果公司為代表的眾多企業將制造業生產線移回美國就是佐証之一。從我國實際情況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保持了年均近10%的高速增長,其中實體經濟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從一定意義上說,我國經濟的發展過程,也就是實體經濟不斷升級和發展的過程。回望上世紀90年代,經濟全球化給我國產業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尤其是2001年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后,我國以制造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突飛猛進,涌現出聯想、海爾、華為、奇瑞等一大批知名企業。另一方面,廣大中小企業也生機勃勃,為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推動著我國經濟進入了一個輝煌的黃金時期。特別是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對歐美各國造成了嚴重沖擊,但對我國的影響相對較小,且經濟回升向好較快,這與我國長期重視實體經濟有關,也與我國在應對危機時調動多方面資源支持汽車、家電等實體經濟有關。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我國實體經濟發展還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包括發展方式粗放、低水平重復建設、產能過剩、創新能力不足等,特別是最近一段時間,制造業潛在的空心化現象逐漸顯現,溫州民企資金鏈緊張傳言再起。分析起來,我國實體經濟發展出現的問題,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既與如何處理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關系有關,也與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密切相關。一方面,我國已經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企業現有產品結構難以滿足市場需求﹔另一方面,當前世界經濟仍處於低速增長階段,國際市場需求減少,主要發達國家加速發展新興產業,實施以先進制造業為核心的再工業化,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也在加速發展他們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加上貿易保護主義不斷抬頭,這些都不利於外需增長。此外,我國經濟發展的要素成本上升的趨勢呈現長期化,依靠過度消耗資源犧牲生態環境求發展的傳統經濟增長方式難以維系,這些都對實體經濟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