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更大的力量發展好實體經濟--理論--人民網
人民網

以更大的力量發展好實體經濟

福建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2012年12月24日09:01    來源:經濟日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 字號

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路徑選擇

實體經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堅實根基,也是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証。當前,我們正處於工業化過渡期,產業結構也進入了轉型升級的重要時刻,戰略性新興產業前景廣闊,實體經濟仍然有很大的增長空間。黨的十八大報告為實體經濟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在新形勢新要求下,我們必須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以更大的力量發展好實體經濟,從而為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以更大的力量發展好實體經濟,首先要強化和提升實體經濟創新驅動力。這些年來,“中國制造”聞名世界,但我國仍舊只是制造業大國而不是制造業強國,我們的許多產品長期處於國際產業鏈中低端,生產規模不小,但利潤水平很低,不僅消耗大量的資源,而且也容易引起國際貿易的爭端和摩擦,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有專家提出,實體經濟要保持長久活力和吸引力,就不能在產業鏈的低端徘徊,必須立足於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深入分析世界產業轉移和產業升級的特點與規律,緊緊抓住世界科技發展的潮流和趨勢,切實採取有效的措施,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加快提升中國制造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具體而言,既要發展中高端制造業,引導“中國制造”的企業學習日本、德國、瑞士等國家的精工制造、高端制造,從而真正為中國經濟打下扎實的實業基礎﹔同時還要加快培育和發展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要看到,由於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投資回收周期長、市場風險較大的特點,因此推動其發展不僅需要產、學、研各方資源集聚融合,也需要資本力量強勢推動。未來一段時期,要通過制定完善財稅金融、科技創新、資源環境、基礎配套等政策扶持體系,加快形成資本向新興產業流動、資源向新興產業集聚、人才向新興產業集中的良好格局。

以更大的力量發展好實體經濟,要為實體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在實際操作層面上,要著力從改進政府服務和加大政策扶持兩方面入手。一是要著力改進政府服務,努力提高服務水平,積極開展服務企業活動,為企業提供政策服務、信息服務、智力服務,幫助企業解決現實困難和問題﹔積極研究和制定有利於實體經濟發展的各類政策,引導企業專注於實業、主業,切實提升企業的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二是要著力保障實體經濟企業發展所需的要素資源,破解要素資源瓶頸制約,通過“輕稅薄費”,切實減輕企業負擔。當前,稅費負擔過重,是制約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政府不僅要在人才、資金、土地和水電等方面加大對實體經濟的保障力度,還要對實體企業實施全方位的政策引導,通過加快財稅體制改革、減稅減費等具體措施,為企業減輕負擔,提高實業的投資回報,讓做實業的人真正感到有奔頭、能致富。

以更大的力量發展好實體經濟,還要注意發揮民營經濟的作用。民營經濟在我國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同時也是最具活力的經濟成分,實體經濟的發展無疑離不開民營經濟的支撐。2005年和2010年,中央兩次頒布“非公經濟36條”,再三強調要支持民營企業發展,今年以來,有關部門貫徹落實中央部署,相繼制定出台了42個“新36條”的實施細則,鐵路、市政、能源、電信、金融、衛生、教育、出版等領域加快向民間資本開放,在消除制約民間投資發展障礙方面邁出了實質性步伐。接下來,就要真抓實干、狠抓落實。特別是要盡快出台相關配套政策,在不影響國計民生基礎穩定的前提下,打破“玻璃門”,努力創造各類市場主體平等使用生產要素的發展環境、各類經濟主體公平參與競爭的市場環境,以及各類所有制經濟平等受到保護的法制環境。

以更大的力量發展好實體經濟,也要下大力氣發展虛擬經濟。我們強調實體經濟的重要性,並不意味著要弱化虛擬經濟,相反,實體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虛擬經濟的支持。但下大力氣發展虛擬經濟,是要使虛擬經濟回歸服務實體經濟的本原。任何虛擬的東西,隻有最終落到實體上才有意義。因此,要發揮好金融在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加快金融創新,增加金融業核心競爭力和服務能力,提高金融監管水平,構建與企業結構相匹配的多層次融資體系,使金融更好地服務於實體經濟發展。 (執筆:陳巧玲)

分享到:
(責編:萬鵬、朱書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