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我國現階段收入分配差距不斷擴大的成因
2012年12月13日15:19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盡管我國收入分配差距主要表現在城鄉之間、地區之間、行業之間、企業管理層與普通員工之間等諸多方面,但這幾個方面不是各自獨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的,誘致它們的原因是多種因素、多種機制綜合作用的結果。

一、收入分配制度是收入分配差距不斷擴大的根本原因

一般來說,一個國家的基本經濟制度決定了收入分配制度和收入分配方式,基本經濟制度的變遷將促使收入分配制度和收入分配方式的變革。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1992年我國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后,我國經濟體制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逐漸取代了原有的單一公有制經濟,並真正具有市場經濟的基本屬性。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提出,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分配方式為補充”。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進一步明確,“個人收入分配要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制度”,並對“多種分配方式”的具體內容作了明確論述,即“允許屬於個人的資本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提出,要“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制度。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2002年10月,黨的十六大強調,要“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制度”。這是對基本分配制度的完整論述和對收入分配理論的重要發展。

在傳統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各種生產要素甚至包括人的要素都由國家統一調配和使用,致使經濟社會資源配置效率低下。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確立,經濟社會資源通過市場競爭和價格機制實現優化配置,從而調動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將生產要素配置到最短缺和使用效率最高者手裡,使最稀缺和最寶貴的資源流向社會需要的行業和產業,促進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促進國民經濟發展水平快速提高。我國現階段所實行的按勞分配為主、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等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制度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所決定的,也是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的必然結果。

新的收入分配制度改變了生產要素在不同單位或個體間的分配格局。一方面,在新的收入分配制度下,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勞動者的收入不僅取決於勞動力本身的質和量,而且還取決於他們所擁有的生產要素的質和量。當勞動力、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平等地參與市場競爭時,生產要素的報酬就由其在市場中作出貢獻的大小決定。由於不同單位或個體佔有生產要素的數量與質量存在較大差異,以及生產要素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的差異,決定了各生產要素在市場中貢獻的差異,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生產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分配差距。如果單從生產要素分配的過程本身來看,收入分配差距不過是生產要素按貢獻分配的結果,是市場經濟規律的體現,不存在不合理、不公平的成分。然而,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斷擴大正是通過這一合理和公平的過程完成的。因為,我國目前處在“資本雇佣勞動”的經濟發展階段,資本收益對資本的分配,遠遠超過對勞動的分配,使得勞動工資收入相對下降,進而導致資本、技術、管理等非勞動力要素佔有的差異成為收入分配差距大幅提高的主要原因,其中,非勞動力要素的非公平佔有,更是導致非勞動力要素佔有差異的重要原因。因此,各生產要素在創造社會財富方面的貢獻差距巨大,使得人們的收入差距不可避免地會進一步拉大。另一方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按生產要素的貢獻進行分配是市場經濟健康運行的客觀要求,從理論上看,既可以優化資源配置,又可以實現收入分配的公平。但它是以市場充分競爭、要素產權明晰、要素充分流動、信息對稱等為前提條件的。而目前我國要素市場還處於建設初期,還不健全、不完善,要素產權交易和流動經常受到來自行政力量的阻隔,使要素自由流動受到一定的限制,要素產權不能充分實現,尤其是國有資產產權交易平台尚未真正搭建起來,使得各種要素的貢獻不能完全按公平的市場價值得到實現,產權利益扭曲,從而進一步加劇收入分配差距。

(責編:張湘憶(實習)、趙晶)

相關專題
· 理論書庫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